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旱区节水有妙招 看“西农”如何科学创新

2017年07月28日08:59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7月24日,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学生采访团,赴西安—杨凌—兰州—敦煌—张掖进行“穿越千年丝路,寻找中国印记”集体采访活动,探寻千年丝路中的往事,触摸丝路的传承和发展,于探寻中学习,于采访中传承。本次采访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网联合主办。

人民网西安7月28日电 26日,首都大学生记者团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以下简称旱研院)进行参观走访。旱研院办公室秘书牛秀峰向大学生记者们介绍了旱研院发展概况,以及作物控水监测试验场和水分转化监测实验室等。

旱研院办公室秘书牛秀峰为同学们讲解(中央美术学院 宋春雨摄)

牛秀峰介绍,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的跨学院、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多学科共享的研究平台。研究院设有作物需水调控、节水耕作栽培、节水灌溉技术、水土资源管理等四个研究所,在农田集雨与高效利用研究、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研发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旱区节水农业产学研一体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 宋春雨摄)

“目前,学术界对于植物根部生长和需水量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库。”牛秀峰告诉记者,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根部监测,可以搞清楚这些农作物的根部运行机理,从而对于农作物的需水量有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认识,为充分发挥旱区水资源潜力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完成旱区节水研究,离不开高精度蒸渗仪、作物生理监测试验场等科学设备。据牛秀峰介绍,作物控水监测试验场可以实现地上可控降雨,地下可检测土壤水分温度、可提取土壤溶液、可采集土壤样品等功能,为旱区农业节水科学研究助力。

“水分利用作为一个可控的变量,可以在人工环境中监测到灌溉水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在高精度蒸渗仪实验室,每15分钟一次的监测和水分梯度实验,使得旱研院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中国旱区节水数据库。这为揭示农作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探索水、土、气、 生互作机理,建立区域农业高效用水模式,支撑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牛秀峰表示,未来还将在土壤的每一层设置传感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对于农作物的需水量的影响程度,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正是秉承着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旱研院在陕西、宁夏、内蒙、河南、甘肃等省区示范推广节水设施2500余万亩,增产粮食6.25亿公斤,累计经济效益12亿元,作物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10%—15%,亩减少灌溉用水50—100㎡。其创建的“孟岔模式”更是被陕西省列入农民致富生态改善重点工程。

在参观旱研院时,大学生记者还了解到太阳能喷灌机、陶瓷滴管等最新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了解到旱研院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角色。

(中央美术学院 宋春雨摄)

(中央美术学院 宋春雨摄)

“通过参观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我才真正了解到旱区科学节水的重要性。只有日复一日的科学的研究,我们才能精准地了解到农作物的用水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明节水设施,为旱研院点赞。”大学生记者邢宇彤参观完旱研院后说到。(北京师范大学 王松)

(责编:方萌萌(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