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疏堵结合:规范校园贷 不止于“最严禁令”

2017年07月26日08:38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疏堵结合:规范校园贷 不止于“最严禁令”

全国范围正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近日,广州校园贷监管强度再升级——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向广州网贷平台发出校园贷禁令,要求网贷平台认真开展自查整改工作,主动下线校园贷相关业务产品,并停止新发校园贷业务标的,有序清退校园贷业务待还余额。

这一波自上而下针对校园贷乱象而下达的“最严禁令”,来得及时,也广受好评。银监、教育、公安等部门纷纷行动,联手打击整治非法校园贷。与此同时,让“正规军”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质安全的金融服务,通过“开正门、堵偏门”,有效地扎住校园贷乱象的口子。

记者在做这一组调查中也发现,规范校园贷,不止于“最严禁令”。作为一个人数众多而又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更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做理智的消费者,守护青春不变味。

把“心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广东一所财经院校学生小豪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接触校园贷是在去年5月,当时他物色上了一台单反相机,但是因为家里每个月给的生活费比较有限,没办法全额购买。在同学的极力推荐下,也时常看到校园里的墙上张贴的各种小广告,分期购物、快速贷款……出于一种“体验试一试”的心理,他就从校园贷款一个分期平台上借了6000元钱,购买了一部相机。每个月500多元的还贷,让小豪觉得压力还是很大。“不太敢大手大脚花钱了,不然就会被那些校园代理疯狂催债。”小豪说。

小豪告诉记者,在他的身边以及在粤东老家的一些朋友、同学,通过贷款“花明天的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他也曾目睹过一位同学为了还贷款、“拆东墙补西墙”的疯狂状态。“心里还是觉得怕怕的,所以以后我再也不敢(借贷)了。”小豪说。

非法校园贷为什么能存在那么久、而且引发出如此多问题?其原因之一,是正规的商业银行贷款渠道不畅;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着庞大的消费市场,由此产生了旺盛的资金借贷需求。据建行广东省分行测算,按照广东200万名在校大学生的基础、每人每月消费1500元估算,校园贷的市场容量每年可达360亿元。还有一项全国统计数据,称一年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到了4000多亿元。学生消费需求和市场不对等,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得以借机入市。

值得一问的是,如此庞大的大学生消费市场,有多少是理性消费和合理消费?又有多少是超前消费和盲目消费?

在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现在互联网消费十分广泛,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轻松下单购买想要的东西,方便得很,与此同时,却也客观上诱惑了一些消费欲望很强、自我控制力又相对薄弱的学生。不少学生就坦言,一到“双11”“618”等网购狂欢节,常常发现“想要的超出自己需要的”,然后就是一次次忍不住“剁手”。有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出于攀比心理,要买名牌包包、衣服、手表,手头又没那么多钱,就想通过贷款,“先花明天的钱,结果却没算好账”。

此前也有媒体曝光过一个案例:就读于山西太原某所高校的一名学生,因为“好面子”,常与家境较好的同学频繁出入高级会所,通过各种合法、非法的渠道,一共贷款欠债近7万元,利息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现在这名同学已经毕业工作了,仍不得不为以前的超前消费买单,每个月工资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用来填补欠款黑洞。

记者在广州几所高校中开展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在校生的生活费均来自于父母,每月在1000-1500元的比例最高,超过2000元的仅占两成。“我觉得学生还是不适合追求太奢侈的生活。记者随机采访了数位大学生,其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家里提供的生活费可以维持日常的生活和娱乐开销,但如果生活较为奢靡的话,生活费则难以为继。

曾女士认为,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保持沟通。“‘花未来的钱’的做法显然不太适合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群体,如果孩子实在需要用钱,又有合理的理由,爸妈肯定会尽量给的,如果超出家庭承受范围,也应该和孩子沟通好。”

开“正门”

为学生打造绿色金融环境

非法校园贷,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进入校园、甚至打广告做宣传的呢?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国家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政策之前,校园里的墙壁上时常贴有各类校园贷小广告,“其实在学校里是有代理人的,很多都是学生,做兼职代理的。”该知情人士说,这些兼职做贷款代理的人,一般会通过朋友圈进行推广、网络宣传,再有就是熟人推荐,或是在学校厕所里贴小广告、留电话。

不过,这样“非正规”贷款如今已经行不通了。6月底,银监会与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发布“最严禁令”,明确网贷机构应暂停校园贷业务,并制定相应的退出整改计划,其他未经允许的机构也不得开展校园贷服务。7月20日,广州校园贷监管强度再升级,正式向广州网贷平台发出校园贷禁令,要求网贷平台不得开展校园贷业务,认真开展自查整改工作,主动下线校园贷相关业务产品,并停止新发校园贷业务标的,有序清退校园贷业务待还余额。

一边堵“偏门”,同时开“正门”。根据新规,今后有校园贷“入场券”的可能只有银行与持牌的网贷平台。在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以外,鼓励商业银行积极研究探索校园贷可持续经营模式,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用“良币驱逐劣币”,从源头杜绝校园贷乱象产生。今年5月,建行、中行等相继推出了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信用贷款产品,这是银行自2009年被叫停后的首度回归校园贷。工行、广发银行等也在随后推出了校园贷业务。

在校园贷的业务模式上,银行更多地尝试借助互联网金融的电商场景和大数据风控能力“联合试水”。例如,建行广东省分行针对在校大学生推出互联网信用贷款平台“金蜜蜂校园快贷”;工行与深圳分期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针对在校大学生试点推出工银分期乐信用卡,两种产品年利率分别为5.6%、5.2%。

广州市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表示,虽然叫停了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但不排除存在其他不合规机构继续提供校园贷服务的情况。因此,除了监管发力外,金融消费者教育亦不能缺席。校园贷的治理,需外堵内疏同步进行,在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机构的同时,更要加强金融教育的引导和校园秩序的管理,从内部源头上堵住校园金融风险。

不可否认,也有学生基于学业、生活及在校创业等多种原因,存在资金需求,此时,便捷的校园贷款就成为解决眼前之需的重要途径。在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助理、信息中心主任李满玉看来,校园贷并无“原罪”。诸如为解决贫困学生读书问题的助学贷款、为鼓励应届毕业生创业设置的创业贷款,以及为了解决暂时资金短缺的分期支付产品,这些合法金融产品,都是为满足学生在资金上的需求所设置的。

“因为信息来源日渐丰富,确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正影响着大学生,如炫富、拜金等,大学生涉世未深,这些不好的现象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在本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资质不好的校园贷平台。”李满玉认为,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家庭和学校就要采取合适的措施。从家庭角度来说,父母也应起到一个“提醒”作用,时刻提醒学生谨慎对待校园贷;从学校角度讲,首先应向学生普及校园贷基本知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理性评估校园贷产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南方日报记者 陈芳庭 实习生 崔媚君 翁汉豪

 

(责编:魏楚云(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