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村教师 留住“麻雀学校”的根
读了6月19日《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刊登的胡俭老师写的《乡村“麻雀”学校 去留两难》一文,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正如文中所言,乡村“麻雀学校”的弊端是学生太少,偌大的教学楼和操场空荡荡,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可根据教育局要求,无论学校剩下几名学生,都必须按时开足开齐课程,因此又造成师资的不足。因为按照乡村小学师生比相关要求21∶1的话,胡俭老师所在的小学最多配备5名教师,但实际上按照语数英及综合科目体音美全部开齐来计算,5名教师远远不够。而如今现实情况是:几乎所有的乡村小学都缺少体音美学科的专职教师。
前段时间笔者恰好走访了镇内近10所乡村小学。在教师问卷环节,大家毫无例外地提出了希望上级教育部门配备体音美等专科教师,这其中恰好就有一所“麻雀学校”,而那所“麻雀学校”学生连20人都不到,学校只有一二三年级。学生告诉笔者,他们最希望的是增加四五六年级,这样他们就不用转学了。听完这句话,笔者的眼泪差点流了下来。
该校校长一脸苦笑地告诉笔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意思是虽然学校只有不到20名学生,但必须开足开齐课程,还要完成上级教育部门安排的各种事情,而且学校还得雇用炊事员、门卫等。
笔者有些惊奇的问:“刚才进入学校时恰好碰见了正在打扫门口的大爷,他告诉我,已经在这个‘麻雀’学校待了5年了,学校每月给800元,这样的话,加上炊事员工资、电费电话费,学校咋维持开销?”这位校长无奈的说:“是啊!没办法开支就问中心校借,中心校进行统筹安排。”笔者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寅吃卯粮的日子到底什么时候结束啊?
实际上,在走访这所“麻雀小学”的路上,笔者看到这个村子里不少的民房已经被拆了,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隔好长一段路才能看到村民的身影。一打听,原来是村子被拆迁了,现在仅遗留了不到20家农户,因为经济赔偿等原因没有落实而继续住在村里,学校里的那不到20名学生就是这些人家的孩子。
也许,因为乡村拆迁造成的农村“麻雀学校”现状属于个案,但是却真实地存在着,也难以通过兼并的方式进行。笔者认为:国家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上学的孩子。在当地一份街道办拆迁公告里笔者看到过这样的话:凡在拆迁过程中办理转学手续的家长,其他学校必须毫无理由地接纳。这个政策看似很人性化,但涉及具体家庭而言,有的家长和当地拆迁部门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达成协议而选择继续留在村里,孩子就得继续在村里上学,当地教育局的要求是:只要有一个孩子留在村里,学校就得继续办下去。如果相关部门事前能够统筹安排,优先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另外,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许多孩子进入到城镇学校就读,造成城镇学校人满为患,而乡村小学门可罗雀。笔者认为,在此现实背景下,乡村“麻雀学校”还要继续保留,为外出务工人员扫除后顾之忧。因为笔者发现,在办理转学时,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务工难而选择了让孩子回原籍就读。如果撤并乡村“麻雀学校”,返乡人员子女则面临无处上学的尴尬。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的存在。笔者衷心希望政府部门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把解决农村孩子上学放在首位,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只有先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才能更快更好的推进城镇化建设。
此外,笔者认同胡俭老师在文中关于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的看法。乡村“麻雀学校”由于地域偏远,交通成本相对较高,要让乡村孩子安心学习,先要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以笔者所在的乡村小学为例,距离主城镇大约2公里,每位教师生活补助100元,大家有些看法。因为每天乘车来回至少得5元,每月到头仅交通费一项就超过150元,路远的需要中途换车,150元远远不够。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加大投入,留住乡村教师,才能留住“麻雀学校”的根。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03日 1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