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中小学

一位教授和一群乡村教师的行动研究

记者 解艳华
2017年06月15日14:16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小字号

现实中,大部分乡村教师的内在动力处于“休眠”状态,需要外部力量的唤醒。3年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带领川中幼儿园的老师们,开展了一系列成教和幼教行动研究,由此唤醒老师们的教育理想和激情,找到了一条复育乡村文化、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编者

“我们渴望从孩子身上找到我们已经失去的童年,更渴望用我们专业的力量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七色童年的大门。”6月3日上午,在河南辉县市川中幼儿园2楼会议室,保教主任房玉苹如此说道。

参加此次会议的除了以园长郭文艳为首的川中幼教团队,还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河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刘晓红等专家,摆在每个人桌上除了纸、笔外,还有两本书吸引了记者注意———一本《陈鹤琴文集》和一本《川中社区大学年刊》。会议开场,气氛稍显严肃,老师们有人摩挲着书籍内页,有人沉思。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研讨陈鹤琴教育思想,在园长郭文艳看来,却更像是一场“答辩会”。事情缘起要追溯至1年前。

从幼教到成教的“乡村建设者”

灯光、舞美、华服,一年前的6月2日晚上,川中幼教团队带领社区大学的学员们举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川中社区大学2周年庆典晚会”,这次晚会给寂寥无比的小山村带去了欢乐、激情和畅想,平日里围着锅台转的村妇和老妪,在舞台上或唱或跳,或写或画,俨然是舞台主角。而这正是孙庆忠指导川中幼教团队开设川中社区大学的成果展示。

从2014年起,孙庆忠与时任园长张青娥本着以乡村学校为中心改造乡村生活的初心,开始进行乡村社区教育实践——村民即学生,幼教团队也是成教老师。3年间,孙庆忠每个学期会到川中做义工给老师和村民们上课,培育年轻的教师团队,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在他的带领下,幼儿园20位年轻教师为学员开设了16门课程,短短3年时间,社大硕果累累——一年一度的庆典晚会是社大教学成果的综合展演,一年一卷的《川中社区大学年刊》是义工团队从幼儿教育迈向成人教育的精彩呈现。

一年前的那个夜晚,对每个川中幼教人来说,都是一个不眠之夜,因为这场晚会和第一本年刊汇聚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心血和汗水。

“困难很多,演员完全没有舞台经验。老师们不仅参与表演,还负责整台晚会的策划与组织,大家都参与进来了,各负其责。”回忆晚会出炉的整个过程,郭文艳最大的感受是“成长和历练”。

“我们共同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以社区大学之名,调动了周边乡村老百姓,重新唤醒了他们对于学校的认同。”“文艳们”的“精神导师”孙庆忠在评价此次演出的前前后后时说。

社区大学步入正轨,幼儿园成为侯兆川的“明星”园所,老师们是否止步于此?孙庆忠的设想并非如此,在他的观念里,川中幼教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都是乡村教育变革最珍贵的资源。而彼时,幼教老师们正享受着通过教育改变乡民精神世界进而获得自我生命价值提升的“愉悦”。

五步培养法的诞生

激情过后,是畅想和再出发。

去年的庆典晚会后,孙庆忠向老师们提出:“我希望能像带硕士、博士一样,也能带给你们求知的欲望,让你们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让你们在乡村工作的日子变得充实而快乐。”彼时,孙庆忠第一次抛出他的“五步培养法”,第一步,写观察日志;第二步,从书中寻求方法,激发读书愿望;第三步,学会读书,梳理学术观点;第四步,激发写作欲望;第五步,出版教育教学专著。

“未来,我希望我的书架上能摆放你们的专著。”当听到这一“宏伟蓝图”时,“文艳们”脸上全是遭遇“天方夜谭”的神情,可能吗?

孙庆忠说:“我把老师们当成未来的学者来引导,也许会令你们望而却步,但第一本年刊的出炉,你们已经看到了自身的潜力。”

房玉苹犹记得当初面对收集来的将近50位学员及20位老师们撰写的稿件时的心情,“30多万字,我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素材,也没想到自己这么能写。”

年刊的封皮和社大标识由副园长曹菊芳亲自设计,标识有白色和绿色两个色调组成,中间圆环中镶嵌着一个由“川中”两字首字母组成的爱心,代表着川中地形———四处环山、位于盆地中央,这个爱心也像一只小鸟,预示“进川中社大,享幸福人生”的蕴意。

“我们一群中师生出这么一本书,就像做梦一样,现在我相信我们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团队。”郭文艳说。

“你们不要觉得‘张靓著’、‘菊芳著’是天方夜谭,只要肯于实践,肯于思考,一切皆有可能。”趁热打铁,孙庆忠的计划像一碗热腾腾的料理放在了每个求知欲望被大大激发的年轻老师面前。

“从现在开始,我们集体阅读《陈鹤琴文集》,这是深度理解学前教育的前提,读罢陈鹤琴,我们读苏霍姆林斯基,跟教育学家学当老师的艺术;读陶行知,看他如何从乡村教育拯救乡村。相信那个时候,你们的能量将会大增。”

那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有一股暗流开始在这群年轻人的心中激荡。

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

一年后……

“我今年35岁,到我40岁的时候,我希望我能拿出10本这样的教育笔记。”6月1日晚,社大3周年庆典晚会开幕的前夜,当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幼儿园老师张靓把一本厚厚的黑皮笔记本摆在大家面前时,包括孙庆忠在内的义工团队、身边的同事都惊呆了。这本笔记本记录了从2017年1月至今整整半年的教育笔记,或长或短,一天不落。有对孩子日常生活观察的反思,有对教学方法改进的思考,按照每篇500字计算,180天,总共将近10万字。

陈鹤琴是我近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活教育”思想。1920年底,他以儿子陈一鸣为对象,从出生之日起,对其身心发展作连续观察和文字、摄影记录,长达808天。他还经常把儿子抱到课堂上当儿童心理学的“活教材”。

陈鹤琴的这段研究经历对老师们触动很大,如今,像张靓这样,每个人都能拿出几篇、十几篇教育笔记。

陈鹤琴倡导“活教育”,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课程的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读了陈鹤琴,我才明白张园长(前任园长张青娥,已故)让我们开辟60亩生态园的意义所在,才明白生态园那11个大字‘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深意。”老师李小娟说,幼儿园利用生态园里生长的红薯、玉米、花生,给孩子们上语言课、科学课、体能课等,孩子们不仅乐意走进大自然,而且教育效果比在教室里看挂图或是多媒体要好得多。

“读了陈鹤琴的幼教思想,加上自己记录教育笔记,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我时常因为照顾不到每一个孩子而懊悔。”老师孙向云说。

“以前老觉得小孩调皮,现在发现,你希望他变成什么样子,你就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们班有一个全校闻名的调皮孩子,我每天坚持跟他问好,现在他变得有礼貌多了。”新入职教师余兰说。

“陈鹤琴倡导游戏教学,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经常是游戏和课程两张皮,如何把游戏融入教学内容,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房玉苹反思。

“以前觉得教育理论距离我们很遥远,读了陈鹤琴,发现理论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每天在实践的内容。”老师宋琪说。

“我很欣喜,你们已经在陈鹤琴教育思想的阅读道路上,向教师专业方向迈进,不仅提升了自己教育情怀,更重要的是学会反思总结,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升华出自己的思考,相信不久的将来,基于实践形成的你们自己的幼教理论也将呼之欲出。”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指导教师,6月3日的座谈会上,刘晓红边听边回应,从老师们一开始紧张到争先发言的分享中,她发现,半年多的阅读生活,老师的改变不是“一丁点”,已经开始了从实践中积累经验认识并发现问题,再诉诸理论,寻求解决方法,最后又回到实践去验证,再次提升的专业循环。

从成教到幼教的行动研究者

“社区大学开展的成人教育和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内在联系是什么?”3日的座谈会上,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研究生导师李醒东抛出了一个疑问。这也是困惑每个来访人的问题。

先听听社大学员怎么说。

“以前孩子在另一所幼儿园上学,由于家长和老师沟通少,总会碰见家长因为孩子磕着碰着就气冲冲找老师的事情,现在通过社区大学,家校紧密联系,老师们教我们知识,我们也理解他们的付出和辛苦,不仅对老师多了一份理解,每时每刻还想着给幼儿园多做点事。”学员锁志梅说。锁志梅是3周年庆典的主持人,一个农村妇女第一次拿起话筒主持节目,她的眼中除了紧张,还有自信。

“大家都说我胖,我每天抱着1岁的小娃,孩子醒了,我就朗诵,孩子睡了,我就画画,我每天都那么幸福,也不冲大娃发脾气了,怎么能瘦下来呢。”老学员西沙岗村村民郎晓云说,这次为了参加3周年庆典,她报了三个节目:朗诵、合唱还有集体舞,并特地把在县城打工的老公叫回来,“看看自己在舞台上的风采”,尽管每天要损失几百元的工钱,但她觉得值得,“还有啥比这重要呢。”

“从来没想到自己距离艺术那么近。”66岁的秦移英说。

文艳们在干着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收获着自身成长,学员们自身也发生了静悄悄的变革,村庄里的麻将声少了,歌声和笑声多了。

在孙庆忠的指引下,老师们正把学前教育与成人教育连接在一起,做着一项复育乡村的教育实验,“我们办社区大学最核心的目标,不仅是让乡村充满活力,提升农民自身的能力,成为乡村建设者,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优秀的教育行动研究者。”孙庆忠说,通过老师们在社区大学和学前教育的行动研究,不仅让山区的孩子拥有了具有乡土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也让留守妈妈和乡村老人,拥有了走进课堂的冲动,这是乡村教育最应该具有的力量。

今天从事乡村教育的人常常感慨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慨这一群体是无法自救又无法救人的一拨人。但通过文艳们的努力,孙庆忠坚信:“总有一天,文艳们不仅能成为身怀绝艺的教育者,还能成为有理论素养的教育家。”

(责编:林露、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