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变革之年,语文初具考试“新常态”
对于全国考生而言,2017是变革的一年。以全国卷相对保守和审慎的命题思路来看(毕竟使用该考卷的考生很多),改革初年,题目难度定会有所降低;更何况今年“选考变必考”使阅读量加大,降低难度也是为了给学生适应和调整的时间。
命题人的目的在于:1.鼓励学生阅读,以此提高阅读能力;2.希望学生做题时能够落实到文本本身,来“以读促写,贯之以思”,而非所谓的“万能句式”和“答题模板”堆砌出的答案。毕竟语文教学可以有方法,但不能循捷径。通过使考试回归“常态”来推动教学回归“常态”。
下面对整张试卷的结构设置和难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文本扩容,题量精简
今年现代文阅读包含三篇,即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扩容,在这种“加量不加时”的变化之下,题量的设置也更加精简,主观题变少,客观题增加,所考查的内容只增不减,可谓是面面俱到。
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选材上相较于之前几年选择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考证老子的年代”、“宋代信用的特点”等文章来说,今年选用自然科学类文章也算是情理之中,毕竟高考命题和选材规律往往是此消彼长,互相补充。命题角度依旧是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大的层面去设错,选项细节上设置无非就是范围不清、因果互换、偷换概念等,相对保持稳定。
文学类文本阅读依旧考查小说阅读的相关知识,只不过在题量和题型的设置上区别于去年,主观题2道,题型分别为小说中心线索及结构,小说结尾的作用,较去年而言,变化虽大,但难度降低,这就考验学生临场的发挥和心态。然而不论题型如何设置,小说阅读重点无非就是三要素和主旨,理清三者关系,答题就不难了。
从选材上来说,部分自主命题省市更加侧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北京卷),而全国卷所选文本的主旨更偏向于对人性、乡土的反思,在面临当今现代化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下,观察人类个体的取舍和选择,因为全国卷的考区很多,所以文本主题上的选择更加宏观且深刻。建议备考的准高三同学可以在平时多练习此类型的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选材上,形式骤变。选用了三个非连续性的新闻报告,甚至包括图表阅读。区别于往年的人物传记类文章,此次新闻报告围绕中国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制作、观众构成,以及美国电视频道的模式和发展进行讨论。主观题考查1道,为多个材料信息整合的比较阅读题,客观题考查了一道四选一:文本内容的梳理;一道五选二:筛选概括要点信息题。而不论题型题量如何改变,均要求学生能够梳理文本,筛选概括要点信息并进行整合,这是最基本的考查要求。
总体而言,现代文阅读的这三篇选材在文本理解上难度都不大,但可喜的是,命题人在题型设置上花了很多心思,变中求新,二者相辅相成,既在阅读量加大的情况下降低了阅读难度,也能够拉开学生们的水平和梯度,不论是选拔性还是文学性,都体现的极好。
二、古诗文阅读:落实文本,关注文化考查
文言文阅读算是除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外,第二大命题稳定的模块了。不论高考如何命题,考查的内容都脱离不了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这三大基础内容。而如何淡化答题格式和解题技巧,是此次语文高考改革中的要点之一,这也就需要在命题上下功夫。客观断句题除了通过曰、矣等关键词来断句,还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这一做法可谓该题型命题的成功之处。此外,第2道客观题依旧考查相应的文化常识,包括对中国古代官制、礼仪等的阐释,今年考纲新增要求——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而此类题型会继续延续考查,所以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课内外学习中加强积累。文意理解和翻译题由于文本的简单,难度不大。
从材料的选择上看,文言阅读还是以史书的人物传记为主,讲述了谢弘微的生平经历及品质,包括贫穷节俭、芝兰玉树、乌衣之游等。此外,建议孩子们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史书,提升阅读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既可以积累一些文学文化常识,也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
关于诗歌鉴赏模块,今年的最大变化就是增加客观选择题的考查,五选二,重点围绕诗歌的内容分析,并未涉及手法和情感,难度降低。今年考查了一首宋诗: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试》,从题材来划分,并不属于以前总结并约定俗成六大题材,属即景即事,可见今年高考命题的反套路化的体现,值得引起广大学生的重视,以前的旧有方法和套路已经不能够适应如今的高考变化与形势。
诗文默写依旧沿用理解性默写形式,今年考查的是曹操《观沧海》和杜牧的《阿房宫赋》然而今年的理解性默写并未出新、出彩。相较之下,笔者更喜欢去年全国一卷的理解性默写,同学们可以去关注一下。
三、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综合,注重应用
语言文字运用今年第一道题没有单独考查近义词辨析,而是继续考察成语的试用,之前是四个成语选择一个试用正确的,今年是选择六个句子中三个使用不正确的,除去成语个数增加的变化外,今年还设置了小的陷阱,不知今年有多少考生会习惯性的选择使用正确的选项。
除了语病题,第3题今年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笔者在今年小猿二模考试中提到过,今年极有可能考查语言使用得体,重视学生的表达,可见在此次考试中已有体现。建议同学们备考此类题型时可以重点学习词语的敬谦、褒贬以及使用对象,比如“蓬荜生辉”必须是主人才能说的,客人不能使用,等等,在此不赘述。
第4题考查挖空补写,沿用以往命题形式。而值得关注和表扬的是语言基础的第5题,考查上下文推理的逻辑。以往常考查的近义词辨析、选词填空等已然消失,而如今的题型考查的是上下文逻辑的推理,这才是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典型——考查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非知识的死记硬背。今年的语言基础命题变化之大,命题之新,可见命题人的用心。
四、作文:降低审题门槛,体现区分度
近些年的作文命题,大部分的试卷都在审题上降低了门槛(除江苏卷和上海卷),目的在于不止让学生都能够有话可说,还能够写出更出色的文章,比如北京卷的作文题目二选一,比如全国卷近几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又多关注时事生活,既规避套作,也能够让有发挥的空间。今年的全国Ⅰ卷更是如此,自由组合词语,找出主线进行作文,规避套作的情境下,还能让学生畅所欲言,亦能出现很多拔尖的优秀作文。但是,审题门槛的降低也极其容易让学生的作文掉入二类立意,使文章泛泛,缺少特色,综上所述的几点,均体现了高考命题的选拔性,展现了区分度。
今年的高考作文为“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题目如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对此类材料作文,我们可以给这些关键词进行分类,如:大熊猫、中华美食、长城、京剧,体现的是中国的文化和传承(其包容性、历史性);一带一路、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美丽乡村,体现的是中国的发展;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共享单车,体现的是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后两类的关键词任意组合可以讨论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从辩证的角度去讨论“发展”;同样,中国的文化也可以写大国精神(包容、和平、互利互惠等等)。
可以组合的角度甚多,在此只提供方法和命题变化的思路分析,不做详解,之后小猿会推出作文的精析文章,请大家期待。
同时,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作文体现个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深度,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去挖掘本质,同时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并且有自己的思考。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又是如何选择评判的,也是高考。比如2015年全国1卷的材料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当中国“亲亲相隐”的这种伦理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依法治国相互碰撞时,学生如何选择?如何评价?如何处理这种实践中的法与情?作文与生活的衔接,定是未来所有试卷的命题趋向。
五、未来趋势及应对:延续改革,难度递增
2017虽然是高考语文大改的一年,但因其考查内核不变,所以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基础的夯实,学习方法上建议按照模块进行合理规划,高效学习,培养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能力。
改革初年,试卷难度虽有所降低,但随着命题的成熟难度也会递增,这对之后的考生来说也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更何况在“反套路”的命题形式下,更是要求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够扎实。希望同学们能够尽早准备,未雨绸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