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首次发现藏族人适应高原的两个新基因,建立高原病国际标准

知识分子风采:格日力 我从高原来

本报记者 何 聪 王锦涛
2017年04月25日08:3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格日力 我从高原来(知识分子风采)

  4月的青藏高原,暖气刚停,天仍有些冷。走进青海大学医学院,格日力(见上图,资料照片)教授刚刚从门诊坐诊回来,在他位于高原病研究院5楼的办公室用餐。午餐很简单,一桶方便面,吃完也不休息,一头又扎进厚厚的文献里。

  从没有一间像样的实验室到拥有省部级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从没有一项高原医学成果到连续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从没有一位专业研究人员到拥有一支具有国际研修背景的高原医学研究队伍,学成归来的10多年间,在格日力的努力下,青海高原病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二十七届院士大会上,格日力荣获全球唯一基础医学科学奖。“我是草原上的放羊娃,有今天的成就,是党和政府培养的结果。”格日力动情地说。

  “我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学员,大家对我非常关心”

  “格日力”是蒙古语,意为光辉、光芒,他的全名“阿乐腾格日力”,代表金色的光芒。从“赤脚医生”到医学博士,从放羊娃到创建青海历史上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博士生导师,格日力说:“我的生命是父母亲给予的,我的事业是党和人民给予的!”

  1952年冬,格日力出生在青海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一个偏远山村。在格日力16岁那年,从北京来了个医疗专家团。格日力带着好奇,参加了专家团举办的赤脚医生培训班。一个月后,他背起药箱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当赤脚医生,主要工作是发药品、打退烧针。”格日力说,那段日子过得波澜不惊。直到有一天,村里的一名孩子发高烧,打针也退不下来。只会打针的格日力无计可施,赶忙骑马将孩子送到乡卫生院救治。回去的路上,他暗下决心,要当个真正的医生。

  带着一颗好学上进的心,格日力被推荐到了青海省卫校学习。两年后,成绩优异的他被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看中。“当时不知道上海在哪里,也没坐过火车。”格日力说,初到上海,就被都市的繁华惊到了。到了课堂上,他遇到了一个大问题——语言不通。“我上小学时没有双语老师,所以只懂蒙古语和蒙古文。”格日力说,让他感动的是,班上专门成立了一个帮助他的学习小组,“我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学员,但是大家对我非常关心,教我汉语,帮我补课。”在上海完成学业后,格日力被分配到青海省卫校当老师。1993年,格日力走出国门,开始了长达8年的海外留学生活。他在日本学习6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又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环境与运动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在“低氧运动生理及高原训练”“低氧与肥胖”等课题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际高山医学界专家和同行们的好评,于2001年6月完成了博士后研究。

  “我要回到最需要医疗人才的家乡去”

  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国外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向格日力伸出了橄榄枝。格日力一一回绝,他说:“我从高原来,我的根在高原。我要回到祖国,回到高原,回到最需要医疗人才的家乡去。”

  2001年7月,格日力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青海,“当时青海的财政不富裕,但省里克服重重困难为我划拨科研资金,提供实验室。”从那时起,他的“日历”里就再也没有节假日。

  在格日力的主持下,2003年,中国第一个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海建成。次年,国际高原医学大会首次成功在中国举办。2006年,中国唯一的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在青海大学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医学固定研究基地在可可西里建成。同年,格日力领衔的高原医学专业成为青海高校唯一的博士授予单位,实现了青海省博士学位授予点零的突破。

  2010年青海大学格日力团队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藏族人适应高原的两个新基因(EGLN1和PPARA),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引起世界高原医学界的震动。高原动物是否存在与低氧代谢相关的基因,一直是国际高原医学界的未解之谜。格日力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与低氧代谢相关的基因存在趋同进化现象,作为破解高原医学国际谜团关键证据,或将终止这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之争。

  “自己培养的土博士也会干出顶天立地的成果”

  在青藏高原开展研究,所要付出的艰辛常人难以承受。为获得精确的实验数据与科研资料,格日力带着学生,跟随登山队员攀登海拔6178米的昆仑山玉珠峰。为采集不同海拔高度的血样、取得第一手的珍贵数据,当年54岁的格日力,克服超出正常值的血压和强烈的高原反应,爬到了海拔5800米的数据采集点。在零下的雪域伸出胳膊,让学生先采集自己的血样。

  2004年,格日力邀请6个国家的10多位专家学者,在青海召开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会议确定了《慢性高原病国际诊断标准》,又称“青海标准”。这是以中国人为主拟订并得以通过的国际通行标准。作为世界上首部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青海标准”在国际范围内让大家对高原病有了清晰的界定。2010年玉树地震,格日力带着医疗救护队,步行7公里赶到救灾部队驻地,逐个了解官兵身体状况,依据“青海标准”,让360多名高原病重症官兵获得妥善救治。

  做研究和培养人才同等重要。“青海缺什么?就缺高层次人才。由于高原缺氧,很难引进人才。那怎么办?实践证明,自己培养的土博士也会干出顶天立地的成果。”格日力说。如今,格日力已培养了18名博士研究生,包括蒙古、藏、回、土、满、汉等多个民族,很多人都已经是青海各大医院和高校的骨干。每年,他们都会在格日力的带领下,深入牧区两三个月,为牧民免费看病……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5日 06 版)

(责编:郝孟佳、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