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中小学>>家庭教育

世纪明德探索研学"北京模式" 将推国内首个研学智库

2017年04月22日16:00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近日,由世纪明德主办的“研学旅行在中国·北京地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交流会”在京召开。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北京市丰台二中校长、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世纪明德CEO王京凯等嘉宾围绕“研学旅行怎么做”、“如何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化”、“如何实现研学旅行综合育人效果”、“北京模式”的突出特点及“如何有效地推广运用”等议题深度探讨,分享研学旅行实施的成熟经验,探究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创新模式,搭建更加开放的研学旅行交流平台,促进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世纪明德宣布组建并推行国内首个研学智库、研学导师计划,全力升级研学旅行的前瞻度、专业度、教育度。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表示,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方面、各环节的对接融合,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综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创造学生进行充分自主探究的资源条件,建立研学旅行的质量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主题和评价方式,把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能力要求结合起来,从而有力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落实。

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总督学、原人大附中副校长肖远骑基于个人旅欧经历及多年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经历,揭示了研学旅行课程的要义:“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具备教育性、价值性,可以帮助学生在当今世界中找到自我的位置和归属感。”在《研学与素养——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的主题演讲中,他对照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对“研学旅行与核心素养”、“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世纪明德CEO王京凯认为,一个完整的研学旅行,至少包含五个要素,研学课程、研学线路、研学基地、研学导师、以及安全管理。其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核心,以导师为关键。研学课程的开发,应该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充分连接,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和三大维度、六大方面、十八个要点相结合,当然每一个研学地点对应不只一个课程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聚焦,聚焦到唯一目标上。关于研学课程的实施,要注意启发性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变成研学过程的主体。

关于研学旅行“北京模式”的探索

“以谁为师?谁是主人?谁帮助谁?”北京市丰台二中校长、原北京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何石明以《青春是一场盛大的行走》为题,分享了丰台二中“行走课程”的典型经验与做法。“让远方的人真正与自己有关”,通过讲述北京学生在黄冈乡村学校、若尔盖草原、汶川中学等地支教的感悟与体会,他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明了研学旅行对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改变。

“研学旅行,有三个类型:主题探索型,项目探索型,实践探索型。例如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颐和园,地理、历史、语文、英语四个学科的老师同时来讲这门课,把颐和园从古至今的来龙去脉,它的文化性、教育性,以及孩子们怎样给国外游人介绍都讲解透彻,这叫主题探索;我们有中美学生合作项目,以科学为主,比如风洞实验,我们的学生来到美国学校实验室,与美国学生共同探讨、进行,然后对比中西方课程的不同,这叫项目探索;我们把孩子们带到航天基地,到发射场,看卫星发射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索才有成果。”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总督学、原人大附中副校长肖远骑谈到。

“我们学校现在准备在德育体系做一个初中加上高中六年的一个贯穿性的发展体系。从基础课程建设包括心理发展方向,就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来做一个设计。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分层把很多东西融合起来,共同建立起这样一个理论的框架,作为研学的指导。”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奥森、将台路校区学生发展中心主任胡箭介绍到。

东联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原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张景浩就“红色教育”、“自然教育”、“生活教育”三个方向畅谈了研学旅行“北京模式”的可行性路径。

此外,针对研学旅行的评价,与会嘉宾各抒己见。 北京市丰台二中校长、原北京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何石明指出,“学校对社会委托机构的评价,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是否满足教育价值的需求;二是能否确保安全性;三是性价比是否够高。”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认为,“整个评价可概括为三段论:行前的课程准备,行程中的活动体验,到事后的行程总结。”

(责编:林露、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