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小学生作文:从微型日记起步

2017年04月06日08:46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小学生作文:从微型日记起步

我在多年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观察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有两三年的写作训练,但怕写作文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学生作文时要么冥思苦想,无从下笔,要么简单仿写,没有新意,显得空洞、缺乏童真。认真分析后我们发现,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有二,一是不明白写作目的,二是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不能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对症下药,我认为引导学生写微型日记不失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要降低难度,让学生转怕为爱

日记前冠以“微型”二字,体现在何处?首先,降低篇幅的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学生不用担心是否达到规定的字数,大大减轻了学生的抵触心理。其次,降低了选材的难度。抓住一天当中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瞬间、一个闪念、一点发现、一点感悟、一点收获,等等,尽情地书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即可。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怎么想就怎么写。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树立自信——“谁说我不能写作文?看我每天都能写!”再其次,降低表达的难度。没有了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对内容的组织、安排就容易了许多。因内容是真实的,本身就符合生活的逻辑,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大多流畅、生动,容易得到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要提炼生活,让学生“有米可炊”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生活的沉淀与升华。现在学生接触的东西不仅来自课堂、书本,还有许多来自家庭、社会、电视、网络。为了使学生成为会“找米下锅”的“巧妇”,我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变无心为有心,变无序为有序,变用眼为用脑,让他们养成对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思、多问、多记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找“米”。可以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要求学生在这些家庭活动中观察生活,记录感受,找到写作之“米”。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找“米”。校园生活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把作文写作与各学科教学活动及举办的校园活动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验并将所见所思付诸笔端。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找“米”。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教师应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教师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性作业,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时,引导他们辨别是非,体验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再以优美的文字来表达。

三要善于激励,让学生热情常在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小学生来说,仅凭一时热情,是难以长期坚持日记写作的。根据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多给予正面激励,才是让他们长久保持写作热情的重要方法。

学生的每一篇日记,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他们渴望得到肯定,听到赞扬。所以,学生交上来的日记,教师应当尽量当天批阅,而且还要尽力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发现优点、亮点并给予表扬。在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前提下,教师首先以读者的身份分享学生的作品,再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指导。

除此之外,可以每周用一节课时间组织“微型日记秀”,即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选出一篇得意之作与组员分享后,推荐一篇给全班同学,让他们相互欣赏,彼此分享,在无形中提高写作水平。

实践证明,写微型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从而为学生习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可以促进学生反思生活,提升习作思想高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帮助学生在长期的练习中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有了微型日记,教师再也不用为看不到“真话、真事、真情和真我”而叹息了。(作者:代海燕,单位:湖北荆门市石化第二小学)

(责编:李雅坤(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