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勇于创新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新体系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青年学生成长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始终围绕思想引领这一主题和立德树人这一主线,优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突出价值塑造、强化精准引领,注重行为养成、深化实践育人,体现多维关爱、助力学生成长,逐步构建起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联动的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新体系,打造有深度、有影响、有特色的活动品牌,切实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以学生党建为龙头,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学生党员先锋作用
学生党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领和引导作用。学校坚持把学生党建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龙头地位,密切结合学生党员的特点和需求,以“分层培养、按需施教”为原则,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为目标,以“加强理论武装、强化实践锻炼”为途径,逐步构建起全程化、分层次、重实践的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机制,有效提高了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效果。
创新学生党员集中教育培训机制。学校以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为主线,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党员进行全程化集中教育和递进式思想引领。一是优化线下培训。构建以“两级建校、三级培训”为主体的学生业余党校培训机制。“两级建校”分为学校、学院两级学生业余党校,“三级培训”分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三个层次;并分别针对新生党员、预备党员、毕业生党员、党支部书记进行各有侧重、重点突出、为期3-6个月的分层培训。特别是 2014年起,依据新修订的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有关要求,率先在北京高校研究制定大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大纲,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并列入课程化建设。二是拓展线上培训。坚持以育人性、系统性、创新性、实效性为原则,根据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特点,2014年率先在北京高校自主开发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网上学习与考试系统,实现了“在线学习”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已在北京高校进行推广。三是创新培训方式。从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入手,结合培训总体设计,创建“领导讲理论、学者讲热点、校友讲信念、榜样讲经验”的“四类四讲”授课模式,综合运用小班研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体验分享式教育方法和“一站到底”党史知识竞赛等以赛促学形式,增强培训实效。
优化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模式。学校以目标引领和过程引领为重点,不断创新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形式。一是实行党支部理论导师制度。选拔优秀骨干教师、机关干部、离退休干部担任理论学习导师,多途径多角度定期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176个本科生党支部已全部配备理论学习导师,每学期指导开展支部理论学习共计600余次。二是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每周四下午为学生党员固定理论学习时间,并从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和理论学习导师的引领作用入手,围绕“两学一做”主题,充分挖掘和利用视频、案例等鲜活素材和动漫等展示手段,按照“支委选题、骨干主讲、党员分享、互动讨论、导师点评”的总体思路,设计并推行了“党员开讲了”组织生活学习新模式,得到北京组工通讯、北京支部生活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三是创新开展党员网络述责测评工作。自2007年起,在基层学院开展近10年党员述责测评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自主研发大学生党员网络述责测评系统,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公开承诺、履责践诺、述责述诺、民主评诺”为主线,深入开展学生党员“承诺、践诺、评诺”活动,入选2016年北京市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孵化工程。该活动覆盖全体学生党员,其中“评诺”环节参与人员扩大到党支部所辖班级的所有学生,并且采取“背靠背”的测评方式。网络述责测评活动有效发挥了群众对党员的监督作用,促进了学生党员的党性自觉和行为自觉。
发挥学生党员先锋引领作用。学校以党性锻炼和作用发挥为重点,深入实施学生党员“先锋工程”,引导学生党员在工作实践中锤炼党性、励志有为、服务他人。一是组建党员理论宣讲团,发挥思想先锋作用。定期开展党员宣讲活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宣传党的新政策、新理论,通过不断强化学生党员的道德意识、模范作用和人格力量,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励志有为。二是实施“助学零距离”计划,发挥学业先锋作用。从2010年起,坚持“学生党员全参与,学业困难同学全覆盖”的原则,搭建起学生党员帮扶学业困难同学的工作机制,取得较好效果。仅2015年,895名党员组成220个引领团队累计帮扶538人,挂科门次较帮扶前减少一半。三是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发挥服务先锋作用。组织学生党员以“科技服务”、红色“1+1”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深入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指导、技术支持和科研攻关,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利用专业所学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我校每年红色“1+1”参与支部数量均位居北京高校首位,连续多年获得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其中秸秆气化、排水沟改造、无线网络建设、旅游资源推广、聋人学生心灵帮扶等共建项目,深受基层欢迎和上级认可。
以一二课堂为关键,强化精准引领,实现学生教育全员覆盖
学校结合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从加强队伍协同、工作内容统合、方式方法融合出发,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阐释与实践感知、课堂教学与网络引导相互支撑的线下线上互动互促的学生日常思想引领体系,着力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德学双馨的青年人才。
强化教辅结合,夯实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一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加强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形成完善的思想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并根据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造成的影响,在教材、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情感需要、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适应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切实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纳入必修环节。2013年起,系统构建了2学分、32学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任教师主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级指导与院级组织相结合、“慕课”为主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每年除课堂教学外,紧密结合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社会热点,定期举行高水平专题报告会50余场,实现学生全覆盖、不断线。三是建立“教辅结合”机制。成立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思修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程协同小组,统一制定每年教学计划,分工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并定期组织课程教学研讨,有效解决了思政课堂和第二课堂德育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课程协同小组成立以来,已出版《形势与政策》教材7本,获批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
创新教育模式,提高第二课堂育人效果。学校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着力打造近、小、实、亲的思想引领品牌,努力将思想引领工作更接地气,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更有意思。一是创新开展“新生成长对话课”,帮助新生扣好第一粒扣子。2014年起,以新生班级为教学单位,以小班教学、互动参与为主要教学形式,围绕“我的大学观”“我的成长平衡”和“我的学业发展”“我的目标规划”等主题,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发言机会,并组织知名教授、班导师、优秀校友、高年级优秀学生与新生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答疑解惑和交流分享,切实帮助新生解决大学适应、专业发展等各种问题和困惑。目前,全部本科生学院均开设该课程,新生满意度达95.2%。二是科学设计并扎实推进主题班会制度。注重发挥辅导员思想引领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阶段性特点,统筹大学四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运用社会学“小组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系统化设计和项目化推进以“思想成长为主体,价值引领和学业引航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型主题班会体系,2015年入选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优秀案例。其中,“价值引领”主要通过持续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学业引航”以“寻梦大一”“逐梦大二”“铸梦大三”“圆梦大四”为主线,围绕学业发展进行阶段目标指引和行动指航。主题班会贯穿学生本科四年,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活动的整体参与率达到95%以上。三是精细化开展日常教育活动。结合七一、国庆等重大纪念活动和中秋、端午等重要传统节庆,设计主题鲜明、载体丰富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将日常教育落小落细落实,做到“每学期有主题,每月度有重点,逢节庆有活动”。同时,针对当前学生日常行为礼仪缺失的实际情况,注重强化礼仪制度、庆典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通过礼仪教育和庆典育人,涵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学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融入学生日常教育和活动。如开展“小行为大文明”标准讨论及倡导活动、“记录北科最美瞬间”“我说我的家风家训”“毕业生母校寄语:我的满井印记”等学生广泛参与的主题微行动、微访谈,以生动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引导学生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搭建网络平台,强化网络媒体育人功能。针对95后大学生互联网生存的特点,学校将构建网络思想引领平台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特色突出、内容丰富的网络成长空间,形成了网络新媒体平台“纵横矩阵”。一是整合学生工作系统网站,创建学生工作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和各类信息的动态管理、统一发布。二是创建集“贝壳学子”“北科大青年”“贝壳毕业生”等微信公众平台于一体的“微媒体”引领体系,通过直接的话题策划和焦点讨论的方式,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思想引领,多次获得共青团中央官方微信的关注和转发。《为什么“当朝皇帝”骂不得——从“毕福剑事件”论当代青年人的国家视野》《北科学子曹阳:他,冲在抗洪第一线》等结合时事热点的网贴,曾引起广大学生的强烈反响和共鸣。三是成立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紧紧把握社会热点和学生讨论敏感话题,定期刊发具有原创性、更具针对性的思想引领作品,收到良好效果。其中,2016年7月,《人民日报》以“红色基因在互联网生长”为题报道我校辅导员刘冰依托“大冰辅导员”微信公众号进行网络思想引领的做法和经验。
以实践平台为支撑,注重深度融入,加强学生行为实践养成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始终站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着力建设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将“为中国梦奋斗”的时代主题和育人内涵贯穿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社团活动的全过程,使之进学生思想、入文化主流、变实践自觉。
以社会实践认知国情社情,筑牢坚定信念。学校于2005年率先全国高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使社会实践由一项动手动脑的课外活动转化为学生入脑入心的育人平台。课程实施11年来,共有5.2万人次参与实践,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被《求是》杂志誉为“社会实践的北科大模式”。一是强化课堂培训。开设10学时的理论教学环节,编写出版《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教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储备。二是优化过程引导。组织学生深入田野山寨、城镇社区和企业厂矿,引导学生在社会观察与国情认知中深化价值认同,自发为基层百姓做实事、解难事,涌现出云南“心路”实践团为苗族村修通4.8公里村路、河南“爱之村”实践团为淮河水污染村庄募捐建造10座生物净水站,“中国精神”寻访团寻访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24种中国精神,总行程累计约63000多公里并绘制出完整的“中国精神地图”等动人事迹。三是深化成果提升。引导学生将实践所思所想以学术视角撰写学术论文,让实践中的认知收获内化于心。近三年,有5篇社会实践论文获得首都思政课实践优秀论文,位居首都高校前列。
以志愿服务培养奉献精神,提升社会责任。学校于2005年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必修环节,要求学生于大学前三年完成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活动36工时,并围绕志愿服务育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是重视理论培训。编写出版《大学生志愿服务》教材,开通志愿服务网和信息管理系统,定期组织团支部志愿服务委员、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论坛,建立起集教材、网站、骨干培训于一体的培训体系。二是提升服务质量。设立志愿服务“种子基金”和“发展基金”,培育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和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成为大学生志愿者公益奉献的乐善之地。三是营造文化氛围。每年开展“志愿四季”文化宣传,评选表彰百优志愿者、十佳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传承发扬学校“一直坚定、一点轻快”的奥运志愿精神。
以社团活动繁荣大学文化,营造健康风尚。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重视社团建设与发展,努力构建“文化修养、体育精神、志愿公益、科技实践”的四维活动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大学精神、思辨精神和爱校精神。学校每年设立社团发展基金,面向全校社团开展精品育人活动的招标立项,特别是结合学校实际重点支持思想政治类、科技学术类社团的活动,打造形成了求是学会、青年读书会等精品社团和“中国精神宣讲大赛”“优秀传统文化月”等品牌活动,发挥了学生社团在思想引领中的重要作用。
以助力发展为目标,体现多维关爱,提供学生成长有力支持
学校长期以来坚持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的学业发展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学生家庭经济问题相结合,切实做好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服务项目,通过多维度的优质服务,助力学生成长,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实施学风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学业保障。一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科学设计评奖评优工作机制,每年获奖学生比例近50%,本科生最高额度达5万元/人,研究生最高额度达12万元/人;每年举办“校长奖章”、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等评选展示活动,通过“校长有约、共话成长”校长奖章获得者分享会、研究生学术论坛、本科生特等奖答辩会等形式,加大树立和宣传典型力度,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风气;注重学生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十佳团队、十佳宿舍创建评选等活动,以优良班风、舍风促进优良学风。二是注重专业兴趣培养。开设各学科知名教授和专业名家主讲的专业导论课、学科前沿课等课程,定期举办学习论坛和学习方法分享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创办研究生“学术三分钟”演讲活动,“以演讲道学术”的方式,促进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入,引起上万名研究生的广泛关注。三是扎实推进学业辅导工作。以学业辅导为主要职责,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制度、新生小班主任制度。实体化成立校、院两级学业辅导中心,建立学工、教学与各学院的联动机制和学生学业情况动态跟踪机制,以“学业困难帮扶”和“学习能力提升”为工作重点,针对有学业和发展需求的学生进行帮扶或指导,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实施阳光心灵工程,扎实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一是推进心理健康课程全员覆盖。开设以心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体验课为主体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做到全员覆盖;编写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以案例教学为特色的心理健康教材,并公开出版;率先在北京高校自主开发心理健康“慕课”课程并已投入课堂使用。二是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坚持高质量开展“心理健康快车”“心理健康文化月”等传统活动,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创办“心理沙龙”“心灵氧吧”等深受学生喜欢的品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成果被评为第二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一等奖。
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一是推行精准资助,利用大数据库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并从2013年起实施“暖心家乡行”经济困难学生家访活动,对学生信息实行动态把握、动态管理和经济情况动态认定。二是推行公益学时,要求受资助的学生至少额外完成20个公益学时,通过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励志、感恩和诚信意识,强化资助育人效果。三是加强人文关怀。近三年,根据学生诉求,学校投入2000万元在学生宿舍全部安装了空调,投入300多万元实现了教学区和宿舍区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等等,赢得学生广泛好评。学校获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通过多措并举、合力推进,持之以恒地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筑牢学生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保障。根据首都大学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显示,我校学生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核心价值观予以高度认同,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学习、生活态度乐观向上,并不断涌现出《人民日报》以“当代青年学子的‘大格局’”为题专文刊发的志愿服务西部从事航空材料研发事业毕业生巨彪、2014年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黄超旭、2016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榜样学子李建地、连续7年深入淮河癌症村通过筹集社会捐资为当地建立了价值25万元的净水装置的学生团队等为代表的许多先进典型人物和集体,成为北科大学子的精神楷模和学习榜样。
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中坚力量,学生工作集体和个人近三年获得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等市级及以上荣誉10余项,学生党员教育、社会实践、心理素质教育等工作成果获得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创新奖,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一等奖等荣誉20余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