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留学素描:行走诺丁汉

2017年01月16日09: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原标题:行走诺丁汉(留学素描)

  我到英国诺丁汉大学上学后,在业余时间找了一份工作——做家庭慈善募集人。说得通俗些,就是挨家挨户地敲门,苦口婆心劝说别人进行慈善捐款。一天大约工作5个小时,从下午到傍晚,算上路上来回的时间,大概7个小时,一共要敲160多扇门。我跟好友开玩笑说,这工作足以使人笑出一脸褶子。因为队长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从头至尾保持微笑。

  故事还得从面试第一天说起。

  初试时,面试官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为什么要选这份工作?”

  怎么说好呢?锻炼口才?了解英国的社会人文?还是赚点外快?然而这回答要么太自我,要么太庸俗、直白了。按高中老师的话说,“做题需预知出题人的题意,避免题目中的陷阱。”为了第一份工作,我愿意先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在我身边坐着一位法国姑娘,一头金发,戴着细细的深褐色眼镜,斯文得像个大学老师。可她是一个残疾人,听课吃饭聊天全得坐在特制轮椅上。同样问题,她脱口而答:“我想赚钱。”

  我想,能毫无保留地这么说,首先因为她比我勇敢,也比我真诚。她并不觉得“想赚钱”是羞于提及的事,相反,这是人在困境下最真实的诉求。其次,她的同情心在脆弱的生命力面前显得格外可贵。大概越是弱势群体,便越能体恤到身为弱势群体的不幸,并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这件工作中。

  这点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得到了验证:我见过打扮艳丽的贵妇与穿着名贵衬衫的男绅士在饭桌上交杯甚欢,却只愿意为四处奔走的我们留下5秒钟的热情。“我再不相信你们了”“捐过一次绝不再捐第二次”“我没有钱……”

  在开始做这件工作后,我同时也酝酿着另一个想法。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想为那些患有特殊疾病的孩子带来知识与快乐。可是特殊教育所需的人力、设备都太贵。我想用这份兼职赚来的钱,为自己更宏大的理想服务。”

  信心究竟是什么呢?使我前进的动力究竟在哪儿呢?其实信心在困难面前总是显得虚空,显得迷茫。每一扇门都像一颗未尝过的巧克力。我唯独能做的,就是拖着失望的身子一直坚持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还记得在街角的屋子里,我遇见了一个即将工作的女孩。在我敲门的一瞬,她还只穿着一件单衣。她呼着热气,听到我敲门,赶紧唤我进来。她的皮肤黑黑的,一双澄澈的眼睛眨得水灵。当我第一次说完所有准备的台词时,她微微点了头,金色的发梢轻巧的垂在肩上,在微微的灯光中,抿着嘴思考。她在思考些什么呢,在默默念些什么呢,是用一颗单纯的心在怜悯吗。我和她告别时,她认真地告诉我,“我保证,明天就去捐款。”

  身心俱疲的我走在大街上,排排楼房如一座座精致的古堡。我走到了高处的一座桥上,想起刚刚遇见的疲惫的人们,在家中饱食后看剧的人们,在温暖大床上说情话的人们,正在辛勤劳作的人们……

  我忽而想起了史铁生的一句话:“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那些冷漠的人终归也是可爱的,其冷漠必有它的缘由;热情的人当然更可爱,他们让我明白了,爱从未因语言、肤色、处境等任何条件改变。在苦难面前,在需要帮助的人面前,在同一个梦想面前,爱显得如此弥足珍贵。(彭云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16日 第 09 版)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