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给中学生一些社团时间,有什么不可以
中学生到底有没有必要在繁忙的学业中参加社团活动?是不是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被选拔进入学生社团?除了学科相关,社团还能不能玩出点新花样来?
2016年11月25日下午,上海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金苹果”大道两侧,浦东各所中学的学生社团依次摆摊“献艺”。有大声吆喝,驻足就送鲜花一枝的;有抱着吉他,现场弹唱的;还有带来一堆鱼类标本,现场解说标本制作流程的。
这是2016年浦东新区学生社团文化节的开幕场景。这个社团文化节,从1998年第一次举办,至今已有18年。18年前,浦东刚刚开发开放8年时间,是一座教育大区,只有零星的几所引入海外教育理念的中学开设学生社团;18年后,浦东几乎每一所中学都有自己的社团。据2014年的数据,浦东几十所高中里,活跃着600多个学生社团。
在中学社团开设推广过程中,学校条线、教育系统共青团的力量不容小觑。
最有性格、最有范儿的学生,都玩社团
浦东学生社团文化节现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看到,每一个社团展示摊位里,都会有一两名学校里的“颜值担当”。他们有的站在展板前吆喝着给自己社团拉票,有的以“讲解员”身份站在展板前,负责向参观者解答各种疑问。
“我们可能并不是学校里学习成绩最好的那部分人,但我们绝对是最有性格、最有范儿的一群人。”上海师范大学附中高二1班的学生陈豪中,是Glaze17乐队的主唱,他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毫不怯场地边弹边唱。
Glaze17乐团里的偶像,是一名已经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学长。他多年前以高分考上复旦大学,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最终选择成立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前不久还出了一张个人专辑。
陈豪中觉得,年轻人就应该遵循自己内心作出抉择,“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
更准确地来讲,Glaze17乐团的成员是一群学习成绩中等、有主见、能管理好自己时间的学生。他们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学期排练一首歌。午休时间、双休日,无论学业多繁忙,他们总能挤出时间来,“原创歌曲、鼓手、贝司、吉他、键盘手,每一个人,都在尝试‘排时间’”。
与Glaze17的“出世”状态相比,东昌中学的“学生公司”社团则“入世”得多。
这个成立于2010年的学生社团,每年都会在学校大型活动、社团展示节、运动会上售卖颇合学生心意的产品。他们卖过进口零食、校园文化周边产品、个性印字T恤、运动手环、小挂件等。2016年圣诞节前,他们找到学校最受欢迎的几个老师,准备销售一套印有教师寄语的明信片。
“学生公司”社团社长、高二2班学生范婷婷告诉记者,社团每次搞活动都会获得盈利。活动中,按照贡献不同、按劳分配的原则,每一名社员能分到10元~30元不等的“奖金”。公司虽小,五脏俱全,有策划部、执行部、宣传部等,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企业社会责任也不能少。每年,“学生公司”社团都会拿出一部分利润来做公益。在对学生需求做了一次调研后,去年,公司向学校捐赠了两排伞架的雨伞。范婷婷说,今年,公司还打算再给学校送两排雨伞,“雨伞使用率非常高”。
团组织为啥要介入中学生社团?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18年来,坚持不懈在中学生社团培育、养成上发力的,是上海浦东新区的团组织——最早由浦东新区团委和浦东教育系统团组织共同发起的学生社团文化节。
“最开始的时候挺艰难的,因为那时没有什么学生社团。”浦东教育局团委书记张力文从2003年开始参与学生社团节的相关工作。她告诉记者,十几年前,浦东的学生社团还仅仅停留在老师组织、学生参与的合唱团、舞蹈团层面,当时办一次小型社团PK赛,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学校拿出来的“产品”都差不多。
张力文说,2004年、2005年开始,以浦东建平中学、进才中学、洋泾中学为代表的一部分学校学生社团渐渐多了起来。文学社、法语社、吉他社、电影赏析社等开始出现,原来的唱歌跳舞社团,也不再是教师主导,转而由学生社长自行运作。
到了2009年,张力文曾做过一项统计,当时浦东已经有了582个中学生社团。“我们发现,一开始是教育部门和团委想推动这个事儿,到了后来,变成学生社团自己有展示的需求。”张力文曾在2006年时做过一个“浦东各高中社团现状”的调研,她认为,社团应该是团组织切入学生发展的最好路径。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自我发展,应当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社团活动,一方面学生喜欢,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不是说名校学生社团就是好的,也不是说职业院校的孩子就不能参加社团活动。在个人爱好面前,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张力文介绍,近年来,很多非重点高中也诞生了“明星社团”,社团文化节如今已经从过去的“唱唱跳跳型”,逐渐转入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轨道上。
一个学生,也许学习成绩并不怎样,也许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英语阅读能力都不怎么样,但在针对一个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他会变得更强。这种强大,不仅是学习成绩层面的,更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独立思考更高层级的。
中学生,要人生还是要成绩?
丰富的社团活动,有可能会带来一个“副作用”——影响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这一点,是很多普通中学校长所担心的。
浦东一所普通中学的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仅针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推广社团活动。“基础学习基本没问题了,再发展社团活动能力。”这名指导老师告诉记者,社团活动更多的是培养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可以提前适应大学里的可能选择报考的专业。
但在建平中学——一所公认的浦东“牛校”,校长杨振峰却对学生社团活动格外支持,这所学校除高三、初三年级,每个年级每周都有固定的社团活动课,学校共有87个学生自主运营的社团。
“单凭成绩高上大学,有什么意义?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生,他将来最多只是知识的消费者,永远也成不了知识的生产者。”杨振峰说,上海现行的教育改革,正是为了唤醒教育的“育人”思维。
这其实更像是一个“小社会”,一群有共同爱好、追求的人聚在一起,制定规范的活动章程,以确保大家在一起玩得开心。“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最好的平台。”过去多年来,杨振峰发现,社团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极有好处。
一来,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来,它给了学生一个展示兴趣、追求、价值观的舞台,他们未来走上社会,同样具备找到“朋友”的能力,这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其三,社团成员之间没有利益纠葛,有的只是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共同兴趣,这对培养孩子领袖气质、合作精神极有好处。
浦东新区团委副书记苏国林介绍,未来,浦东团组织打算在浦东所有高中设立“团室”,而团室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学生社团服务、给社团活动提供场所。“浦东80%的团员在学校,而学校共青团凝聚团员青年的最好方式,就是走进他们喜欢的社团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