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感受北大附中的改革实践:让梦想自由飞翔

施芳 单纯
2017年01月03日09:27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无论从哪个角度打量,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中)都有些与众不同:

尽管位于寸土寸金的中关村,校园空间有限,附中仍然从新建的体育馆中辟出4万平米专门开展文体活动,仅篮球场就有6个;

尽管无法回避家长对高考的现实期待,附中仍然开设了许多与高考“无关”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争议,附中仍然在高一高二取消了年级和班级,代之以走班制、学院制和书院制,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

从2009年开始,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在附中持续推进,使整个学校呈现出独特的新生态。

停招特长生 ,打造全人教育

2016年12月30日,由诚意书院出演的《垫底辣妹》正在上演,王冰静静地坐在剧场的一隅。这位年轻老师眼下的身份是视觉与表演艺术中心主任,而在几年前,他的工作是在学生处查考勤。像大多数中学一样,当时附中的艺术课仍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没有舞蹈课。这位舞蹈编导专业毕业的老师无课可教,唯一和专业沾边的事就是带舞蹈团,训练特长生。

更大的冲击在后面,2010年,附中决定不再招收特长生。未来向何处去?王冰很迷茫。

其他社团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完全由特长生组成的乐团转型为音乐爱好者的乐团,管乐团人员急剧减少,一度因人数过少而无法排练,最终因考核不达标失去了金帆乐团这一头衔。

“取消招收文体特长生,当然不是否定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只不过是让它与择校脱钩,恢复其本来面目。把原本只属于特长生的那部分教育资源推广到全校,并力求做得专业。”校长王铮说。

王冰和他的同事们见证了这一转变。几年中,学校陆续开设了50多门艺术课程,涉及美术、视觉设计、影视制作、音乐、舞蹈、戏剧等六个领域,其中三分之二课程是与艺术院团合作研发。与此同时,学校专门为不同艺术形式修建了黑匣子剧场、南楼音乐厅以及音乐舞蹈剧场,学生们感受到只有专业艺术院校才能独享的课程体验。一项调查显示,2009年以前,学校参与舞蹈活动的清一色全是特长生。取消特长生之后,零基础参与舞蹈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男生由2011年的5人增至2016年的100人,男主角也屡见不鲜。

从最基础的绕口令到戏剧节“最受欢迎演员”,从不知节奏为何物到舞蹈节上广受好评的“灵活小胖子”,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收获了满满的自信和满足。“戏剧给了我真诚面对自我和深入关注生活的能力。”张念桐说。从高一时的导演助理,到高二挑大梁当导演,她体会到了戏剧的独特魅力,毕业时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得益于在附中的戏剧实践, 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如愿以偿。

作为曾经的世界杯冠军,曾庆东抱着在青少年中推广柔道的愿望来到了附中。学校的重视让他甚至有些吃惊,不仅顺利地开设了柔道课,组建了柔道俱乐部,还专门辟出场地建了个像模像样的道场。更让他感动的是,在这里,没有人把体育当成副课,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和投入程度丝毫不亚于语数外这些课程。文体教育不是通过几个社团、一些特长生来进行,而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这已然成为附中老师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因此得以亲近艺术、亲近体育。

舞蹈课上,看着附中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散发的自信与专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史渊萍感慨地说:“兴趣是学习任何课程的前提。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才能让他们更投入,引领他们走得更远。”

立足核心素养,实现教与学的变革

高中楼201教室,一盆盆绿植在阳光下长得正茂盛。三三两两的书桌拼在一起,周围随意摆放着一些椅子,仿佛一场热闹的讨论刚刚结束。四周墙壁上张贴着风格各异的手抄报,《鲁迅之死》、《鲁迅笔名小探》、《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二人失和探秘》……内容五花八门,但都离不开一个主题词:鲁迅。没错,这就是董玉亮老师办公与上课的地方。从2014年9月开始,他在这儿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读》一课,教过四百多名学生。

董老师的教室是附中课程改革的一个缩影:普通教室转型为专业教室,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没有教科书,代之以老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研发的教材;老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探究式学习。

这一步步走来不容易,身为附中课程委员会主任的李冬梅老师体会最深。从教三十多年来,她从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为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在实践中形成以学生为本的信息技术“整体教学”模式,是业内公认的课程研发行家。2013年,她带领一帮人挑起了附中课程建设的重担。

在第一次会议上,她开门见山地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科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会场里一片沉默,许多人一脸茫然。继而有人指责她:“你一个教信息技术的凭什么问这个问题?!”

李冬梅迎难而上。她不断地组织老师研讨,不断地启发、追问,最多时一周要开六七次研讨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慢慢打开了思路。“教什么?怎么教?”一时间,这成了附中老师人人关注的话题。思考越深入,越发现有问题可研究,近年来申报研究课题的老师明显增多。在语文专场交流会上,作为附中最年长的语文教师,张国富以最朴实的方式郑重承诺:“我不能保证我做得有多好,但是我一定好好做。”诚然,为了开设《<唐诗三百首>赏读》这门课,在备课时他对照十多个版本,发现竟然没有一本真正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注释版本,于是决定自己动手做注释,只为做出一本面向中学生的《唐诗三百首》普及读本。同样,为了编出一本适合学生阅读的讲义,董玉亮查阅了所能找到的全部资料,两百多页的讲义至今已调整十次,仍觉诚惶诚恐。“经典面前,老师也是学生。感谢这门课,推动老师的成长。”董玉亮说。

课程建设也变革了教与学的方式,学生由以前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拿李冬梅的信息技术课来说,90分钟连排课上,三分之一时间讲授新知识,其余时间则让学生实践。围绕“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她设计了“我的校园我的同学”这项作业,要求学生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完成信息采集、存储、加工、表达、交流与评价的全过程。事实证明,“动起手”要比“竖起耳”要好,每完成一次作业,学生就像在深水池中游了一次泳,痛快淋漓。

课程建设同时为学校固化了一批课程,在王铮看来,这是关乎学校长远发展的核心实力。过去教学更多依靠的是名师,名师走了,他教的课程便不存在了。课程建设扭转了这一局面。一门精品课程由开设目标、实施策略、评价方法、课程资源等诸多环节组成,犹如一个标准的教育产品,以物化的形式留在学校,后人拿来就能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这让一门课程有了持久的生命力。课程建设向外也有辐射效应。对一些托管学校而言,附中能派出的老师有限,况且一个老师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精品课程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正因为此,北大附中石景山分校在接管一年之后,教学、管理得以大幅度提升。

“昨天的雷、今天的坑、明天的美好”,在不久前举行的高中部元旦联欢会上,老师们在一段视频中回顾了附中课程建设的历程,也如此表达着他们的心声。确实,打破传统教育立起来的墙,建设一片新天地,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回首来路,遥望明天,前景足以让人喜悦。

取消年级班级 我的高中我做主

“太自由了!”这是一些家长对附中的评价。在他们看来,学生不穿校服、不做课间操、没有固定教室也就罢了,学校不禁止用手机、不反对谈恋爱就显得有些另类。及至到了2010年,听说高中部要取消传统的行政班,也没有了班主任,家长中反对声四起,甚至有人说:“别让校长乱来。”

对此,王铮有他的思考:“行政班没有选择性,所有学生都按照同样的步调学习。教育应当有层次,不能一直按照班级的管理模式来学习,否则学生没有成长,只有年龄的增长。”而回顾一下附中的历史,我们便不难发现,自由本是北大精神的传承。建校之初,北大选派了42位年轻教师到附中任教,他们注重讨论,鼓励学生有想法、有主见 ,这为附中打下了深刻的精神烙印。

于是,从取消传统的行政班开始,高中部逐步建立起八个书院,分别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至善、新民和熙敬,每个书院由100多位高一高二学生组成。

“书院是践行公民教育的基地,也是促进学生自治的社区。”高中部教导处主任周磊说。在这里,学生们自己装修书院活动室,讨论和制定行为守则,策划和组织各种赛事。书院的日常事务由学生自治会负责牵头运作,并在每周的书院议事会上民主讨论、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伴随书院而来的是学长团和导师制。每位导师跨年级指导15名学生,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解决学业及生活中的困难,参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实现对每一名学生的关注、陪伴、个性化指导和教育。学长团则是一个由高二年级学长组成的向高一年级学生传递爱的组织,正如它的宗旨所言:“以真诚的心引领学弟学妹们成长,以热情传承单元文化,以行动让北大附中精神代代相传。”

正心书院的王智航仿照黄埔军校的一副楹联描述他的学校:随波逐流请往他处,因循守旧勿入此门。横批是:弄潮者来。正如王铮所言:“我们的校园是真实的校园,所有的一切不是在条条框框的要求下摆出来、做出来的。要让学生真实地遇到问题,在思考中提高认识,在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

诚意书院的马奕欣说:“因为书院,我遇见了上一届与下一届的同学,年级间纵向的相处使我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格物书院的李弘翔说:“附中的自由是在规章约束之下的自觉和自主。因为这种自由,使我们追随内心,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所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她能够在你走向社会之前告诉你人生意义何在,你的梦想又是什么。”正心书院的聂子儒说。

独立、自主、责任、成长、梦想……书院对每一个曾经身处其中的人影响深远。若干年后,当他们回望这一段青春岁月,也许已记不清老师教过的习题,读过的课文,但一定会记得,他们在这里自由成长,在这里找到方向,在这里带着梦想飞翔。

在他们身后,老师们依然坚守,用爱与责任续写着这所学校的历史。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