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江湖"好课寥寥? "精彩绝伦"可遇不可求?【3】
2016年05月16日08:1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为什么好课总是寥寥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阮齐林看来,讲授一门能收获学生“好评”和“点赞”的课程,老师最起码要做到三点:全面掌握这门课的“学问”;切中社会新的脉搏;讲“需要讲的东西”,同时还得“打到点子上”。
对于大学老师而言,教学和科研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也就产生了部分人的“尴尬”——“教学好的老师可能科研不太强,科研强的老师有些真讲起了课又不太像回事儿”。
个性签名为“非典型大学老师”的常子冠在知乎上表示,自己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琢磨教学上。“应该说,课堂上获得的成就感绝不是拿什么比赛的奖,发表几篇没人看的论文能相提并论的。”
但这个让他能产生成就感的课堂,也存在着一些烦恼。相比于科研成果能为评职称和年终考核加分,这个教学的产出却总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具象化,“能量化的只有时间,把课时数填在年终总结里而已。”
复旦大学哲学系青年讲师郁喆隽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科研压力迫使青年教师在时间分配上以科研为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每年都必须申报研究项目,在国内高校普遍‘重研轻教’的背景下,青年教师着力课堂教学缺乏制度性的保障。”
“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中,偶尔会有单兵作战的孤独。尽管不是刻意为之,但仍感觉自己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常子冠在知乎上这样写道。(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 |
(责编:张艺(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