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大学"江湖"好课寥寥? "精彩绝伦"可遇不可求?【2】

2016年05月16日08:1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学生喜欢的好课首先是老师有魅力

  王济军认为,在这个时代老师存在的意义是:学生在网上可能看到一点、两点,涉猎的多是比较新颖、个别和孤立的知识。而老师去弥补这种网络学习的不连续性和不系统性。

  “老师要通过穿针引线,把学生那儿的‘珍珠’系统化地整合起来。”王济军说。

  在教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征看来,“成为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的确很不容易,综合素质要非常高。”

  多数的思政课理论条目多,教学起来相对僵化,课程本身就给李征带来不小的挑战。她记得,有一天,同学们甚至为此和她争执起来:他们不喜欢马克思恩格斯,讨厌书本上各种僵硬的理论,“他们起劲地商量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对付这门‘无聊’的课程”。

  有同学甚至对她说:“若不是看老师的面子,我们早就像其他班那样爱去不去了。”但李征却无法为这种“特别的面子”高兴。“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光动之以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晓之以理。”

  为了这个“理”,李征开始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高高在上”,不是心中只揣着“阶级斗争”和“人类解放”。她讲到了马克思下跳棋,恩格斯会马术,讲到他们的文艺品位等等。

  “如果我们能从简单化的脸谱转向丰富生动的历史面庞,就会使革命导师及其科学理论走下神坛,走进我们的生活。”李征说。

  目前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读博五的蒋梦颖,与大学课堂“打交道”已经快10个年头了。在学校,她最怕的就是“课本身没意思,老师又讲得昏昏欲睡”。

  但求学这几年,蒋梦颖还是遇见了几位好老师。本科时,一个教“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老师让她对这门课的态度“反转”。“本来以为自己不感兴趣,但这个老师说话特别犀利、特别逗,只要老师讲得好我还是乐意去上的。”

  蒋梦颖对“好课”还有更多的认知:“当然不是每门课都能追求趣味性的,我大学时高等数学的老师都挺棒的,那类课谁也不会说有意思,但是不排除它是一门好课。”

  蒋梦颖觉得,对大学老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受益;其次是带给学生的感觉,和蔼可亲,表达准确利索;最后则是趣味性。

  让肖炎念念不忘的,则是大二上学期选修的一门新制度经济学。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是中国顶尖的经济学家周其仁,在课上,周其仁总是不断启发学生“问出点儿名堂来”。

  周其仁要求学生课下把自己思考的问题发邮件给他。每周,他都会挑出最有意思的几封,邀请发送者共进午餐。

  肖炎第一次被选中参加这个大名鼎鼎的“学术午餐”时,激动而惶恐地发了一个朋友圈:“我要和周老师一起吃饭啦。”当如约坐在周其仁身边时,肖炎的心立马落地了。“周老师很亲切,文章他都很认真地看了,他会把你写的内容大致跟其他几位同学介绍,让大家一起参与讨论。”这顿“学术午餐”,通常会吃3到4个小时。

  肖炎发现,周其仁每学期都会更新讲课的内容,有时候还会推翻去年讲的东西。“周老师衣着很整洁,从细节上就能让人感受到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可遇不可求?

  现在的许多大学,课堂都有着不小的容量,甚至,三四百人同时就坐的大课也并不“新鲜”。

  一个好的大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首先,人数不能“超负荷”。“如果让我回忆最喜欢的课,我最先想到的是你能参与其中的,只是老师在上面讲、我在下面听的课,我一定回忆不到。”蒋梦颖说。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庄永志,现在开设了“非虚构写作训练”的课程。最初,他只想招10名学生,后来选课的人数“翻了倍”。他只好在课上明确地告诉同学:“想写长作品的可以选,如果只是为了分数,最好别选。”

  “一门优秀的课首先是能够让所有人参与,寓教于乐更佳。”林曦表示,在她曾经选修的一门志愿服务类的课上,每次老师都会设计小游戏,“看似普通的游戏,其实都有对应的点。”

  王济军进一步提出,“好的课应该是教学相长的课”。同时带两个新闻班的摄影课,王济军看着学生们上交的片子,好几次都不禁想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也受到了很多新的触动。“学生们是在用心观察,很多被我忽略的东西,在他们的片子里能看到,这对我也是一种启发。”

(责编:张艺(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