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教育观察:空壳乡村载不动留守儿童【2】

2016年02月29日08:2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教育观察:空壳乡村载不动留守儿童(组图)

失去活力的农村社区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大量记录村庄生活的“返乡体”文章一如往年冲击着互联网读者的眼球与心灵。

无论是哪种笔调与立场,今天的中国村庄所发生的复杂变迁远不是几篇文章所能勾勒和描绘的。这些文章也同样直击中国农村的一个基本现实——今天的农村已非田园牧歌的故土家园,快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深刻地侵蚀着传统的村庄共同体。村庄中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年轻人、没有了活力,这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地区的普遍现状,这种状况也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农村学校上移,村庄没有了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环境愈发不利。

走进今天的村庄,不绝于耳的往往是牌九麻将的嘈杂,孩童的朗朗书声反倒成了稀罕的过往回忆。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教育改革改变了农村“村村有小学”的原有面貌。村落学校大量消失,学校从村庄上移到镇、县一级。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农村小学从2000年的440284所减少到2013年的140328所,13年间减少了68.1%。

村庄学校的上移,迫使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亲子分离的境地下,与监护人和村庄再次隔离,应运而生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大量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便开始新一轮的劳动力流动。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大学入学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已降至17.7%。农村学校上移使得监护人进城(镇)陪读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户正常的生产生活安排,加重了其经济负担。

在河南省固始县某镇,约有1/3的留守妇女在县城或乡镇陪读;在河南省新县某乡,农村的学生不论上小学还是中学都集中在乡镇或县城,学校周围出现了成片的租住区,由留守妇女租住陪读。尽管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已经暂停,但是农村教育资源向城市上移的整体格局已然形成,并且在持续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中得到巩固与强化。

人口大量外流,村庄没有了年轻人,留守人口成为农村社区主体。

在很多村庄,与孩童读书声一并消失的还有村里的年轻人。2013年年底我们的研究团队在河南省某县进行村庄调研时,课题组成员奔波了10个村庄都没能找到一位留在乡村的未婚的年轻人。偶尔看到的几个年轻女性也都是身处妊娠期或哺乳期、在乡间做短暂休养的打工者。

农业收入低、非农就业机会匮乏是农民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生产只能满足家庭的粮食消费需求,单纯依靠农业完全无法维持生计,尤其是在农民对货币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外出务工成了必然的选择。“逃离农业”是农村父母对年轻一代的共同寄托,也是农村年轻人的实践行动。大部分年轻人在中学毕业或是辍学之后就马上开始城市务工生活。《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就曾指出,当前青少年流动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一半左右。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与村庄人口的空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仅以我们调研走访过的两个村庄为例。河南省固始县大觉寺村的劳动力约为1800人,长年在外务工的就有1500多人;固始县前楼村的劳动力约为1600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100人。

以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的留守者构成了农村社区中的人口主体,而整家不外出的农村家庭也多是面临疾病、残障和贫弱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种种限制因素无法流动。在村民看来,当下和将来生活在农村的都是那些“走不掉的和在城里待不下的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抽离和农村目前的人口结构无疑将继续加剧乡村的凋敝与萎缩。

(责编:王艺锭、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