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一个母亲的舍弃与馈赠

2016年01月06日09:2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个母亲的舍弃与馈赠

潘磊在草原上

  祖翠花把耳朵紧紧贴在儿子胸口,“扑通扑通”,心脏跳动的声音传来。这个65岁的母亲再也忍不住,眼泪唰唰地往下掉。

  儿子潘磊还活着。

  这是因急性会厌炎导致“脑死亡”的儿子,躺在急诊重症监护室的第19天。呼吸机“噗呲”作响,长短不一的管线插进他的鼻孔和手臂。

  祖翠花小心地绕过管子,抱住了儿子的头。埋头听了听儿子的心跳后,她扭过头,眼里噙着泪,示意医生可以拔管了。

  她替独生子作了生命最后的决定——拔管放弃治疗,并捐献心脏、眼角膜、肾脏、肝脏等器官。

  从重症监护室到器官移植手术室,要上6个楼层。祖翠花几乎小跑起来,可她还是觉得转运床上的儿子走得“太快了”,快到她只握住了潘磊有些宽厚的手,却来不及再抱一抱儿子。

  第二天,2015年12月6日,38岁的潘磊火化,他的器官救助了6个病人。一名50多岁的中年病人得到了那颗心脏。潘磊的眼角膜则帮助了一个20多岁“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重见光明。

  “天底下哪个母亲能看着儿子被挖心挖肺啊?”这个花甲老人两鬓生出了白发,和被烫染过的头发格格不入,她一边哭一边说,提起这些,自己都“喘不上气,心像被刀割一样疼”。

  可她并不后悔。

  祖翠花记得,潘磊在急诊重症监护室躺了半个月后,医生突然告诉自己,“病人不行了,还是早点拔管,别浪费钱了”。她傻了,扑到儿子身上,却还能听到有力的心跳声。

  那天晚上,她在床上翻来覆去,一整夜没合眼。这个母亲不停地想,儿子如果去世,很快就会被火化,除了一捧灰,什么也不会留下。

  她舍不得那“扑通扑通”的心跳声,“一把火烧成灰了多可惜,儿子的心跳得多有劲儿啊,一定要留住这颗心”。

  这个当过知青、也干过私企会计部长的北京老人一点儿也不避讳,自己其实是个“自私”的母亲,“我不崇高,也不伟大,当初捐献只是想留住儿子的心脏”。她始终相信,那颗“扑通扑通”跳动的心脏,依旧是儿子活着的证明。

  在母亲眼里,儿子的人和他的心脏一样,“可有劲儿了”。潘磊拿过全国韵律操比赛的奖牌,打小就是合唱团的成员,家里满满一箱子都是他收集的磁带和CD。他还喜欢唱歌跳舞,常跳小虎队的舞蹈。那会儿,潘磊留了当时流行的中分,唱歌的时候一甩,一边儿的头发都“飞起来”了。

  2015年对这个大家庭来说,本该是平凡又幸福的一年。潘磊的女儿4岁了,自打孙女出世,祖翠花觉得儿子“越来越有担当了”。儿子会忙前忙后几个小时,把父母家里的灯都改装了一遍,靠近洗手间的、楼道里的都换成声控灯,“就怕老人磕了碰了”。

  妻子燕燕觉得自己“一直是被照顾的那个”。结婚6年,小俩口就没吵过架,丈夫一手包揽了家里水电煤气宽带物业停车费等一切杂事;自己身上长包,医生让喝红豆薏米水,丈夫把红豆和薏米按量分好,拿密封袋一一装好,每晚倒进暖壶,第二天一早妻子起床正好喝。

  收拾丈夫的遗物时,燕燕才发现,家里的水电卡自己都不知道放哪儿,而厨房的柜子里,还整整齐齐摆着几十袋已经分好的红豆和薏米。

  没有人舍得让潘磊就这么“走了”。祖翠花找到儿媳,提出了捐献儿子心脏的念头。话还没说完,两个人都哭了起来。

  红十字会前来检查的医生带给了她们好消息,潘磊的心脏很健康,可以捐献。“那就早点捐了吧,别等太久,心脏都不好了。”祖翠花有些焦急。

  但医生有些欲言又止。检查发现,正当壮年的潘磊身体健康,他们委婉地提出,眼角膜、肝脏、肾脏是否也能捐献。

  “不行,阴间是什么情况啊!”潘磊的表哥急得满脸通红,“没有眼睛,肚子里都是空的,你让潘磊过去了怎么过?”

  “妈,要不咱就只捐个心脏吧?要把潘磊掏空,我真舍不得。”燕燕已经控制不住,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祖翠花也哭了。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