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南京"新年第一考"是"考老师" 作文考"寄信给火星"

2016年01月04日14:30 | 来源:扬子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南京"新年第一考"是"考老师" 作文考"寄信给火星"

1万多考生赶考“新教师”。

  “英国小男孩要寄信给火星”成了语文专业的作文题;新媒体来袭,一堂英语课连板书都没有了,你怎么看;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明了什么?……作为“新年第一考”的2016年南京新教师招聘考试开考,10600余名考生参加了笔试。据了解,此次南京市城区加郊区新教师岗位超2000个,不过竞争依旧激烈。

  考题速览

  热点考到屠呦呦,本土题考到乌衣巷

  “今年最大变化的是公共知识的3道简答题特别活。”苏文学校的刘老师介绍,教学目标的识别,过程性评价和教学行为的分析是今年最后3道题涉及的内容。考生必须对教学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把握,才能答好这3题。这也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了解,笔试科目和内容包括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与心理学及其他综合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本次笔试成绩是应聘南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四城区公办中小学新教师的必备条件。

  记者在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考点采访发现,今年提前走出考场的考生不少。“今年题目比较常规,没有什么偏题、怪题。”来自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小王告诉记者,自己是“裸考”的,但是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碍”,考得很顺手。“今年考题中规中矩,考得比较‘专业’,联系时事热点的题目不多,就考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明了什么,还是选择题。另外涉及南京本土的题目也不如以前多,考到了‘乌衣巷’。不过题目还是比较贴近实际的。”据分析,2015年心理学内容首次增至10分,而今年题量、分值在此基础上继续上升,题目难度上也有所提升,这也意味着对做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了多媒体却没了板书,请你谈看法

  据介绍,今年的考题与老师专业知识和水平联系比较紧密。比如语文阅读题中考了冯骥才的文章《张大力》,要求考生从导语设计、板书设计到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三组问题设计,相当考验老师的课堂基本功。考的另一个阅读文本则是《猛虎与蔷薇》。

  不过案例分析题中倒有趣了一些。其中一道案例分析题大意是说一位英语老师上课,频繁使用多媒体课件,结果一堂课下来,黑板上贴的也都是打印的纸条、图片等,根本没了板书。请考生从教学原则、教师角色、学生学习以及多媒体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这道题我觉得挺好的,反映了引入多媒体手段以后,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南师大一位考生告诉记者,她个人觉得板书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板书的使用能够使得学生更便于理解教学内容,多媒体手段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该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另外一道考教育理解的题目也颇有匠心。大意是:学生被分成甲乙两组做练习,甲组前50次练习被告知成绩,乙组没有,然后调换。测试结果显示是:被及时告知做练习成绩的小组,后面的练习成绩就越好。“我觉得这道题主要的启示是教学要及时有所反馈。”一位考生分析说。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