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香港小学的中文教育:重视阅读 学习重点不含拼音

2015年04月08日11:01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香港小学的中文教育:重视阅读 学习重点不含拼音

  从“知识传授”到“技能培养”,从“灌输”到“引导”,从“注入式教学”到“探究式教学”,近年来,中国的语文教学一直在探寻一条贴近语文学习本质的道路。放眼全球,世界各地在语文教学上又有何“奇招”能引导孩子们乐享真正代表本民族文化精髓的语言文化?本栏目邀请常年居住海外的华人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写一写他们眼中的别样语文学习。

  香港由于一百多年的英殖民历史,长期以来,中文都处于弱势地位。直到1974年,港府才通过《法定语文条例》,宣布中文和英文一样,同为法定语文。然而,与此同时,香港的中文中学数量却开始减少,至上世纪80年代跌入低谷。在香港,升学和求职都是重点考核英语能力;加上回归前长期与内地隔阂,无论从实用考虑还是从文化心理上,中文教育在香港的地位都远不及英文。

  不但有殖民历史造成对中文的轻视,香港的中文教育还存在用普通话还是粤语教中文的争议。支持用普通话教中文的人认为,普通话语法和书面语更接近,从“我手写我口”的角度,用普通话学中文更有利于学习写作;而反对者则认为,书面语和口语本就是两套语言体系,普通话的口语并不比粤语口语更接近书面语,甚至有极端本土主义者声称用普通话教中文会造成中文水平的下降。

  尽管存在争议,回归前后,中文教育以及普通话教学在香港日益得到重视。从1998年开始,普通话科成为香港中小学的核心课程;2000年,普通话更成为中学会考科目。在回归以前,全香港只有两间以普通话为主要授课语言的本地小学,回归后,新增了三所这样的学校,更有超过71%的本地小学用普通话教中文。至于香港的国际学校,则一直用普通话教中文。

  中文环境非常复杂

  除了粤普之争,香港的中文教育还有繁简之争。虽然香港教育局的“课程指引”里要求“学生应掌握认读简化字的能力”,但香港本地学校中文教育均采用繁体字,只有国际学校才有的用繁体字、有的用简体字,所以繁简之争主要存在于国际学校。有朋友孩子在国际学校的家长会上讨论学校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时,说繁简不要紧,其实会简体字也会认繁体字,结果招致一众主张用繁体字的家长怒视。

  香港中文环境的复杂使得在香港上小学学中文,买一本当地出版的学生字典和词典显得尤其必要。当地商务印书馆出的《学生字典》和《学生词典》,不但每个字都是繁简对照且有笔顺示范,还有四种注音方式:汉语拼音、注音符号、粤语注音以及同音字注音。

  香港中文教育的复杂不仅体现在语言和字体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学生所属族群的多样化上。除了华人之外,香港还有很多其他少数族裔,其中以南亚裔为主。少数族裔的香港人因为母语非汉语,所以教育局有专门针对“非华语学生”的“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并且有主要招收少数族裔学生的学校。

  所以,香港的中文教育实际上可以分为三类:本地学校针对本地“华语”学生的中文教育;本地学校针对本地“非华语”学生的中文教育;以及国际学校的中文教育。香港教育局的语文课程指引只针对前两类,对国际学校没有规范。这里要谈的则是第一类,本地学校针对本地“华语”学生的中文教育。

  无指定教科书,学习重点不包括拼音

  在中国语文教学方面,香港教育局只制定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指引,提出培养学生的原则、教学重点和应达到的标准。教育局也会要求各出版商送审其出版的课本和补充教材。但是,对各学校是否使用教科书、使用哪种教科书,教育局并无要求。教育局虽然有“适用书目表”供参考,但并不要求学校从该书目表中选用课本及学习材料。各学校可参考教育局的“选书原则”,自行决定教材的使用。香港本地小学中,除了少数新式学校不用教科书以外,主流的小学还是选择使用教科书教学。香港编纂和出版教科书的公司有十来家,以我家及朋友家孩子所用的小学教材为例,一年级中文科用的教材和补充教材包括:汉语拼音版《现代中国语文》以及配套的《现代中国语文课文字库笔顺表》、《现代中国语文作业》;《乐思中文26周基础练习》和《阅读理解》;以及《综合高效识字》。

  从拼音和汉字的学习来看,香港小学的教学和我们小时候在内地经历的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首先,教育局的《小学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一项下的“学习重点”并没有专门提到拼音,而是:“一、字和词,包括汉字形音义和词语(在‘音’这一项的要求是‘认识汉语音节由声、韵、调组成’);二、标点符号;三、遣辞用字;四、篇章(要求认识不同性质的文字;认识实用文字);五、常用工具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