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今天师生如何互动?与老师喝茶聊天的日子一去不返?【3】

2015年01月13日07:3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今天师生如何互动?与老师喝茶聊天的日子一去不返?

  和老师聊天时收获最大

  周宗凯1979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一代美术大师袁运甫。周宗凯回忆,刚来北京上学时,没上几天课,他们几个学生就被袁老师带到了工地,去做北京几个地铁站的壁画设计。周宗凯说:“我们当时私下就骂老师,我们是来上学的,怎么把我们变成工人。但在现场操作中,我们很快感受到工艺和制作的关系,对专业水平的提升帮助很大。”

  周宗凯画完稿子后,袁老师让他去邯郸陶瓷厂制作成品。结果,陶瓷厂的工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因为画稿里那种红色,技术上根本烧不出来。周宗凯说:“我一生都感谢我的导师,他教会我在实践中整合知识、关系,大学就是一个把学生转化为社会人才的平台。”

  周宗凯说:“我学到东西最多的不是在课堂,而是和老师聊天时,看老师动两笔,听老师讲故事,甚至是讲他的八卦。老师做得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都会对我有帮助。学生和老师喝喝茶、 聊聊天,其实是培养师生生态关系的现场。”

  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在当下遇到一些客观的困难。张晨这学期开的都是大课,选课学生有三四百人。“想把所有学生都认全,不可能。我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时候,也请过学生喝咖啡。但在平时,一个老师主动请学生喝茶,请哪一个不请哪一个,就涉及公平问题。老师和学生也不住在一起,如果是大学城,老师住的离学校几十公里,课外单独交流,时间成本太高了”。

  而在社会风气偶有跑偏的时候,男老师和女学生能不能单独喝茶聊天,老师和某个学生走太近会不会有利益纠葛,这些因素也给师生关系投下了阴影。

  所幸,这种周宗凯所说的“现场”,在一些师生之间仍然传承着。

  米儿就读于北京大学越南语专业,一个班只有10个人。老师每学期都会把全班学生请到家中聚会,大家聊聊最近读了什么书、参加了什么课外活动;课后,学生也有很多和老师交流的机会。

  米儿说:“学到东西最多的不是在课堂,课堂上教的东西课本里都有;自己在图书馆看书,带着问题去和老师、同学探讨,收获更大。和老师在非正式场合交流,老师会告诉你,你的长处在哪里,你是偏于文学评论、文学创作,还是理论研究,这在大学里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老师的指点实现自我认知。”

  现在正值招聘季,肖肖在考完一家单位的笔试后,在朋友圈里由衷地感激了自己的导师:“选择题:以下四首曲子哪一首不是莫扎特的作品。能做对这道题,要感谢李大师!”原来,每次去见导师,他的办公室里总回荡着古典名曲。导师还喜欢问学生:“你知道这首曲子是什么吗?”因此,他门下的学生都下过一番工夫研究古典音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