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在12月6日—7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第三届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与专利成果展示推介会上,北京建筑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袁齐所带来的作品——“移动式机器人座椅”被一家公司看中,当场就与他签了合约,要将作品开发成面向市场的产品。
展示推介会上,大学生的专利成果很“抢手”,但与此同时,全国还有很多大学生的专利不能转化成产品,一直沉寂着,直至作废。
536件专利吸引企业来“淘宝”
“我们自己去各大院校找适合开发的作品,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与袁齐签约的北京新锐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立明说,“前两届推介会让我们发现了大学生这个专利拥有群体,眼前一亮。”在这届展示推介会上,徐立明一口气签下了三个学生作品,打算将其开发为成熟的产品。
袁齐的“移动式机器人座椅”原本为本校的图书馆设计,按照他的设想,进入图书馆,一个座椅就会与读者手中的手持设备连接,走到哪,座椅就跟到哪,随时可以坐下阅读书籍,如果增加跌倒报警装置,则可以成为社区老年人使用的产品。
另一个作品,已经成为推介会上激励学生创新的典型。那就是“绿色信封”——看似普通的信封,沿着虚线折叠,就变成微型花盆,将棉片包裹的花籽塞入其中,浇水就可收获一片绿色。在去年的展示推介会上,“绿色信封”被企业相中,开始量产销售。它的设计者,来自中国农学院的张岩用这个作品参加了2014中国设计红星奖的评选并获奖。“不能量产,就不够资格参与这个评奖,所以我特别感谢这个推介会。”张岩说。
这样的学生创意作品,在展示推介会上比比皆是。据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介绍,这一届展示推介会共收到来自京津冀三地55所高校的536件专利成果。同时,也吸引了50家企业代表前来“淘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