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青年学生已经成为艾滋病毒感染高发人群。疾控专家表示,中国艾滋病传播途径转变为以性传播为主,更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尤其要对青年学生、男男性接触等重点人群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艾滋病防治条例》对防控宣教进行了详细规定,并要求高校、中学等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但在多数学校中实施并不理想。
学校通常有说不出的苦衷,包括教育部门只发文要求,可却没有明确教师编制问题,没有编制,就难以安排专业师资;也没有明确性教育课由哪个部门开设,因此开设专门的性教育,完全取决于教师有无积极性,有的学校由校医院医生负责,有的学校由生命学院负责,有的学校由社科院校组织,有的学校则交给学生工作部门。总之,性教育在多数学校不被待见,在院系和职能部门间踢皮球。
这和学校的办学机制有关。拿高校来说,学校并非办学的真正主体,在开设什么课程,开展哪些教育方面,学校并无自主权,因此一味等上级部门的要求。学校对这种办学也多有不满,但缺乏动力改变,就是明知很重要的教育,如果上级部门不要求,或者布置得不具体,学校就很少认真去做。这种情况在高中就更普遍,在当前高考评价制度之下,高中学校关注的是学生升学考试的成绩,这之外的很多教育都被边缘化。
也有学校认为不推进性教育,乃因社会舆论对此观念不一,在社会上还存在反对性教育的声音,学校怎么做都吃力不讨好。这种情况客观存在,但不是学校不推进性教育的理由。恰恰相反,学校教育要扮演引领社会风气的角色,要以科学的性教育,消除社会舆论中存在的谈性色变、谈艾色变。
这需要学校从育人角度出发,来重新思考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要说我国面临青少年艾滋病高发的问题,就是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出发,也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学校无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教育,这不是合格的教育,而只是追求功利目标的教育。
要让学校回归育人本质,从根本上说,在于改革现在的行政治校模式,由行政部门主导、设置教育内容,转为真正的教育家治校。一所实行教育家治校的学校,会及时关注受教育群体的需要和变化,并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条件,开设有益于学生的各种教育。
在加拿大,对中学生的性教育包括同性恋的内容,这并没有引来家长的抗议和不满,因为性教育是门科学,同性恋是一个已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我国青少年男男性行为已成为传播艾滋病的重要渠道,但不少学校还是回避这一话题,觉得其太敏感,而且也没有上级要求究竟怎么做,学校因此没有方向。
是时候改变这种办学局面了。性教育、防艾教育当然不是学校教育就能全部解决的问题,但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校在这方面的不作为,是教育的严重失职。为让学校能针对受教育的需求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需要行政部门把自主权还给学校,而不是由行政部门来布置、推进某项教育。(冰启)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