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评论:体育终究要回归民生属性

2014年10月21日14:48    来源: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评论:体育终究要回归民生属性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10月21日《西安日报》)

  从亚运、奥运等国际赛事来看,没人会不承认,中国是一个体育强国。但随着我国在竞技体育事业上越来越强,体育强国应走向体育大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或者说,只有全民体育健身事业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才称得上是体育强国。国务院的《意见》,核心思想是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首先这是顺应民意之举;其次,将体育健身事业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产品来做,理念上的进步是更大的亮点。

  体育运动的最大意义和终极目的,究竟是以奖牌为本还是以人为本,通过体育活动使人增进健康,获得身心愉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在理论上大家应该是有共识的。奥林匹克主义价值理念也作了最好的回答: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但在现实中,“奖牌体育”一统全局甚至压倒一切的思维一直坚挺。上届全运会上,一位地方体育官员曾公开表示,“我们全民健身搞得全国第一,但全运会或奥运会拿不到一枚金牌,就是失职,就得下课。在我们体育人的眼里,金牌是要大于健身的,这是我们考核系统决定的。”在“金牌大于健身”的原则下,国家不惜重金培养专业选手,而对公众体育事业则普遍吝于投入。近年来,群众健身与设施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比如院校体育运动场所被市民“鸠占鹊巢”,广场舞或广播体操扰民,甚至马路都成了羽毛球场;而公共体育场馆则寥寥无几,价格上更是“贵族消费”。背后的问题是,公众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GDP的提升未实现同步,国民体育民生的欠账甚多。或者说,体育的民生属性淹没于“奖牌思维”中。

  笔者认为,“奖牌体育”于我国来说,确有其重要性,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在“奖牌体育”达到较高水平,已经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之后,到了该向体育大国转型的时候了。并且,“奖牌体育”与全民体育、体育强国与体育大国之间并不矛盾。国务院要求,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政策上,这应该是体育向民生回归的一个标志,令人欣慰。 □马涤明

(来源:西安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