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高考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金题回放】
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60分)
【审题指导】
可以来看看2005年浙江的高考作文试题是这样的: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可以说两道试题意蕴相似,角度不同,各有所长,尤其广州试题巧妙地多了一个“?”,使这道作文试题平添了许多味道。也给考生增加了几多难度。
因为多了这么一个问号,这句本来耳熟能详的唐诗一下子变了口味,那么这样的“?”到底什么意思,不妨做这样的设定:
第一种:这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就如我们上课常用的提问方法那般,答题者只要回答“是”或“不是”,确实是这样,果真是这样或者决不是这样就可以了。也许命题者的本意也在这里吧,给考生一个辩证思维的空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一叶落知天下秋”,人人皆知,从这个立意正确的角度思考,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在审题的时候,就要看清楚了,这个命题不是让你满地去找落叶,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片或者一瓣,然后大呼:“啊,秋天到了!”,如果这样写,立马判你死刑,你的作文死定了。要知道,在咱南方,四季都有落叶,北方进入寒冷的冬季的时候,我们这里的落叶会更多,那还不四季都是秋天了啊!
显然这道作文题是要考生写出比喻义,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题目的含蓄,富有象征性,既有感性体验的意味,也有理性思辨的色彩,超越思想品格、伦理道德的范围,写出很强的文学性来。“一叶”是很小的一个方面,“秋”是大的方面,因此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点与面、小与大、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等多重关系,这些关系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正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假设的“一条线是由许多单元或点组成的”,高楼大厦是由一砖一瓦构建而成的。大是由小组成的,无数个瞬间和有限构成永恒和无限。这是一种“万物皆数”的观点,世界是由数构成的,在自然界,事物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虽然这种看世界的方法产生得很早,追求人文者努力想超越它,但是其真理的光芒依然闪耀。
由小见大,见微知著。“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事中”,由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小事物看到大世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瞬间蕴涵着永恒,有限里看到无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一事一物觉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这是儒道的思想。小就是大,一就是多,有限就是无限,瞬间就是永恒。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蚂蚁、蝼蛄、一花一草、砖头瓦片,都直接呈现大千世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无限、永恒、空寂的宇宙本体。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这已经是禅的境界,禅者的当下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对生活阅历、文化背景、思维特点、审美情感不同的考生来说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和题材内容,人人有话说,自由发挥的空间大。文学历史、生活琐事,社会现象,可以尽收笔底;伟大渺小、神圣卑微,亚历山大大帝铁蹄,古希腊文化、大汉盛唐,一阵秋风、一枝残荷、一本书,尘埃和宇宙,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千秋万代,任何人、事与物都可以切题,都可以写。比如:
窗外的花谢了,易安居士伤感着“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后主踯躅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而李商隐则豪情澎湃,“落红岂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无数文人骚客的咏叹下,我们的世界霎时丰富了很多,在敏锐的观察中,我们认识的细节化成了一幅巨大的山水写意画,我们认识的有限空间联结成无限的天地。
(《感悟有限》)
梅子黄时的“一川烟雨”笼着如诗画的江南时。我却常常梦到冬日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老屋的后院,背倚着门的曾祖母拿了针线活微微笑着。所有的怀念都是缘于一双小小的绣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
……
红绣鞋已成过去。曾祖母承担一切风霜的美丽永远在我心中。
(《红绣鞋 白布里》)
站在离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的黄河轩辕台上,望(着)这一片沟壑与萧索,望着这与自己肤色一样的高原。所有的高亢的信天游都唱完时,留下的只有这一钩千年没有沉默过的孤月。
这里曾是古代商贾踩出的一串串脚印,这里曾是驼队驿站的歇脚地,几乎每一个出土的彩陶和一柄青铜剑都能讲述一个先秦文明的故事,如今都沉没了。
面对着异族武夫们的脚印,黄土(高原)汉子们携家[这]离开了这片养育了他们,也养育了我们民族的母亲(土地)。
(《文化苦旅》)
中国传统散文笔法,强调口子要小,一人一事,从小中感悟大道理,所以,《史记》中的本纪,魏晋的随笔,唐宋散文,几乎任何一篇好文章,都能切合“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题意,即使明清小说中截一个片断也可以。
这么一个题目,几乎能够涵盖无穷,是因为它富有文学性,具有形象性和象征性,文学性大于思想性,是形而上的东西,它超越了具体的人、事、物和道理,又蕴涵在它们当中。考生大多不懂这类作文的“三昧”,如果他懂,又缺乏诚信,投机取巧,不管懂不懂题意,会不会写文章,考前宿构,考时默写,评卷者将非常为难。
【优秀例文】
例文1:一叶落知天下秋
梅子黄时的一川烟雨笼着如诗如画的江南时,我却常常梦到冬日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老屋的后院,背倚着门的曾祖母手里拿了针线微微笑着。所有的怀念都是缘于一双小小的绣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
我所知道的绣花鞋,我所想像的绣花鞋,应该是有着鲜艳的红色缎面,折射出令人陶醉的酒红色的光芒,它应该有金色丝线织就的凤凰牡丹并蒂莲开,它应该在三寸金莲之上,微微地挪开步子,应该伴着宫廷才有的醉香和历史才有的沉醉。
我常常仰头观望日落时的天空。一团团白色的云朵就像美人踩过蓝绸时的香粉屐痕,听说女子缠足始于五代南唐李煜。谁都不曾料到,这一缠竟缠了千年,缠出了多少血泪?!
小时候看着曾祖母小心地挪动莲步,觉得很好看。也曾私底下学着走得摇曳生姿,“花枝乱颤”。新鲜感过去之后还是会嫌像被什么缚住了手脚,如此不得自由,于是和一大帮孩子欢呼着、奔跑着、自由自在,像极了天下的鸟儿,飞得无拘无束。我想曾祖母一定在用那种与年龄不相符的羡慕的眼光看着我“飞”过巷子。
在那个年代,女孩子都是要缠足的。听曾祖母说她出生于宣统三年。那便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时候,历史书上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之时便颁布法令禁止女孩子缠足,不知是新的法令的春风没有惠及此地,还是真如所说丑恶的势力并未彻底死亡,我的曾祖母便缠了足。
我倒没有听她说过缠足的种种痛苦,她尽量在我面前展现美丽一面,老人都是一样的,总像是传说的那样,要把最后的最好的一切都留给后代。比如我看到了她留下来的红绣鞋,一双极其美丽的红绣鞋。虽然我只看到她在生前穿着的青面小鞋,由爷爷扶着散步,白发被风吹过。
奶奶说曾祖母年轻时也是美丽的女子,所以我看着这双红绣鞋,总会想像一个美丽的新娘,在那个年代的乡村,美丽是不会永远属于一个年轻女子的,她有的是什么呢?三日入厨房、洗手作汤,从此脱下美丽的嫁衣和华美的红绣鞋,开始劳作,相夫教子,担起生活的重担,任沧桑爬上脊背,红颜变为白发。只有红绣鞋,在她百年之后依旧美丽如当初。
曾祖母教过妈妈打盘纽,一个个精致得像艺术品,但始终不曾再做红绣鞋。
我缓缓摸过红绣鞋的花纹,刹那间依稀看见飞天流转的衣纹,关于一个女人承受一切的美丽。
我去看戏文里青衣流转的水袖,看她美妙的身段,却永远也找不到红袖添香红鞋的神韵。红绣鞋已成过往,曾祖母承担一切风霜的美丽永在我心中。
红绣鞋,白布里。一个女人最平淡的传奇人生,由它默默无语地讲述。
点评:
一双绣花鞋,的确很小;一段凝重的历史,还小吗?
我们欣赏这位考生的睿智。穿过时空隧道,他(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独特的视野:古老而美丽的红绣鞋,古老而美丽的人,古老而美丽的往事,寄托了一种悠远而深刻的情思。
开篇营造了如诗如画的氛围,引起回忆;卒章巧妙显志。用语含蓄但并不奇崛。文笔细腻,多用长句,如绵绵水流,是一种丰厚的诉说;间以短句,如涧中青石,富寓趣味,或欢快,或惋惜。貌似平静的叙述中流淌着起伏的情韵。
我们甚至想,这未必是真实的故事,然而他(她)却写出了故事的真实,这要归功于他(她)长期累积起来的厚实的“精神的底子”。有时,一个新鲜的切入口,可以让你“柳暗花明”。
例文2:一叶落知天下秋
千年万载,华夏一直在吟啸着,那吟啸声便回荡在千般丘壑,万斤巨澜,亿万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古老苍劲的民族啊,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那啸声已是那么沧桑。现在,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
在那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阳关一直静默着,那是一种无言的哀悼,或许它脚下的万千坟茔中的枯骨也在静默吧,他们没有乌纱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养家糊口的企盼。然而他们走到了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发中,在江南春闺的遥望中,在湖湘稚儿的夜哭中,走到了这里!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疆场,为的就是一方子孙们的净土,为的就是一个昂然挺立的民族!他们甘愿终身为夷,甘愿暴骨沙砾。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惨烈决绝与刚强。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的,长江一直在流淌着,如此之长,横亘着中原。然而,在时间上,它似乎更长,贯穿着整个历史。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主,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在这里军事与文辞交融,征服与解脱交融!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宽容与博大。
最后,我漫步在江南的古镇,莼鲈之思和那个桃花流水的童话,或许已成为每个华夏儿女的情结,在这里,有人选择了隐逸。“大隐隐于市”,于是,就把自己完全销融于锅碗丁当声中,把自己完全销融于杂货俗物叫卖声中,而这里温柔的小桥流水,温柔的炊烟老屋,这里淳朴的乡亲邻里,也都欣然接受你的到来。然而,古镇,也有难以捉摸的一面,便如白发苏州的那个复社,以及那篇脍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记》。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最深处的温柔忍让与爆发!
华夏大地山川秀美,人文醇美,在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风俗间便倒映着华夏的全貌,让我们透过山水人文,去窥得华夏母亲的容颜。
点评:
这篇文章如果删去了第一段的末句“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和最后一段的“在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风俗间便倒映着华夏的全貌,让我们透过山水人文,去窥得华夏母亲的容颜”,很难想像一下子直接和文题挂起钩来。这就是所谓“点睛之笔”的重要性。
细读之,可发现考生独具匠心,他(她)从塞北、长江、江南三个区域沉积的历史文化来讴歌华夏民族的惨烈决绝与刚强、宽容与博大以及温柔忍让与爆发,洋溢着作为华夏子孙的热情与自豪。语言瑰丽,浸透着浓厚的人文色彩。
第二种:这是一个逆命题。根据对试题的解读,这正是这次考题的正解,是最佳立意。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个尽人皆知的命题,命题者加上问号之后,语义立即有了逆转,含义应该是“一叶落”果真能知“天下秋”?这恰恰犯了哲学上的错误,那就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看问题片面,不能多角度多思维立体地看待事物或人。
这种思考,也许正是命题者的匠心所在,属于反弹琵琶法,是求异思维,考的正是考生逆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这方面去想,咱也就原谅命题者的不是了。 例如:“近墨者未必黑”的“反弹”,“班门弄斧”的反弹。华罗庚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因为“名师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气向行家学习,让他们指点迷津,一定会进步很快。“艺高人胆大”道理不言自明,而“胆大人艺高”更有道理,因为胆大的艺人会勇敢地向高难动作探讨,不断创出新招。
例文3:一叶落知天下秋
小女子宝钗择日出了大观园来到世间游玩一番,才发现世人对我有诸多非议,小女子我实在是冤枉啊!现在想来,世人都犯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错误啊!
人们都偏爱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提到我便一个个咬牙切齿,有的骂我虚伪做作,有的指我贪图名利,有的责我破坏他人美好感情……这都是因为他们用”一叶“的眼镜看我的缘故。
我承认我与林妹妹相比,的确有些圆滑世故,但这并不是我的错。我随母亲、兄弟借居在贾府,我的母亲性格温和,哥哥又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后来又娶了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嫂子,如果我不处处留意,事事小心,怎么能使母亲和我在这样的漩涡中得以生存呢?但有些人却骂我虚伪,收买人心,难道我关心每一个人也有错吗?我不过是希望母亲和自己能与周围的每一个和平相处罢了。
有人找出我曾写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我一心想着名利富贵,这又是对我的大偏见。大家是否忘了我是为了选秀女才上京的?作为一个从小便被教育的“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当我面临着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难道我不能对自己的未来有些许的憧憬、期盼?而且我还在螃蟹诗中抒发了对这黑暗世道的痛恶,使姐妹们大呼痛快,这也是我的诗文,为什么人们却忽略了呢?
木石前盟的确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流露真情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对我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声“林妹妹”时,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
人们之所以对我有许多偏见,是因为他们都带着”一叶“的心情来看我,看我的一言一行,看我的一词一句……其实,就连林妹妹也能用公正的眼光看我,后悔以前误会了我,为什么其他人不能呢?但愿世人不要以”一叶落知天下秋“来看人,这样小女子沉冤可以得到昭雪了。
点评:
本文运用逆向思维,从宝钗鸣冤叫屈的角度入笔,大胆打破了世人褒“黛”贬“钗”的思维定势,借女主人之口,向世人发出了发自内心的呼唤和呐喊:不要再以“一叶落知天下秋”来看人。全篇构思巧妙,借用文学形象回答哲理问题,将抽象富于形象的叙述之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来源:冠华作文网
相关专题 |
· 高考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专升本 2014年甘肃省内12所高校招生1390名 ·刹住教育腐败从严查自主招生开始 ·南科大2014年在川自主选拔招生30人 ·广西艺术统考12月22日举行 播音类面试有调整 ·香港地区大学2014年内地招生名额确定 ·减少高考科目并不意味着减负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增加口试 ·明年高中生在沈阳可参加美高考 首次考试有25名额 ·作文一大一小改革更接地气 ·自主招生不该为腐败背书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