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等地区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粤辽申高中校长高端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闭幕。论坛上,多位教育界学者围绕高考考试改革的疑点、焦点作专题报告,并展开讨论。
关于万众期待的高考改革,厦门大学学者、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海峰指出,改革需符合招生考试规律,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需要有刚性分数来约束。
高考改革不能仅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高考改革时间表,明年上半年将出台总体方案,但人们对于高考到底如何改,还有诸多疑问。刘海峰坦言,统一高考为学生的升学考核提供公平认定,具有权威性、高效性等优点,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应试教育、扼杀学生创造力等明显弊端,堪称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高考制度要改,怎么改?在讲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的历程时,刘海峰表示,高考是各种教育矛盾与社会矛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介绍,《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由此确定: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委员会成员除了教育界学者,也包括科技界、企业界等各行各业专家,帮助实现多方听取意见。
“中国的考试招生改革影响广泛,已变成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和重大的民生工程,”刘海峰提出:“高等教育改革也不能仅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定,而需要有一个更权威、更专业、代表性更广泛的组织或机构。”
一定范围内实验后才铺开
论坛上,刘海峰介绍了“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过程。他说,实现高考改革目标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有待探索的问题依然很多。
“减少高考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热点教育问题在改革方案出台以后激起了社会千层浪。刘海峰指出,回顾“3+X”、“大综合”等尝试经验,“减少考试科目”、“减少到几门”等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而减少高考科目并不见得就能减轻想上高层次大学的考生的负担。
“在高度竞争性的选拔考试中,多数考生必然会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潜能用到极限,这是常模参照考试或选拔性考试所决定的必然规律,”他认为,“即使只考一科,也会努力到极限”。与此同时,“科目太少的话,为了保持考试的区分度,势必导致试题难度不断加大,不得不出偏题或怪题,否则无法区分选拔优秀考生”。
因此,刘海峰认为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实验,确实具有可行性之后,才宜逐步、全面铺开。
规避人情漏洞要刚性分数把关
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刘海峰表示,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如何实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高考改革中难度最大的问题。
“我国是注重人情关系的国度。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则容易出现人情关系介入的漏洞”,刘海峰坦言,“只要没有刚性的分数来把关,少数人可以利用到什么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如何保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同样备受关注。成绩的呈现方式是采用百分制还是等级制?刘海峰表示,与中国传统的等级制相比,百分制更能量化显示学生的成绩,区分度较高。同时,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教授认为,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推行中,应充分考虑各省市、地区间的考核差异,允许各省市、高校、学生有各种不同的选择,减少行政手段和简单划一的办法。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