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捆绑示众”式体罚为何没被及时制止

2013年12月18日13:42    来源:西安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评论:“捆绑示众”式体罚为何没被及时制止

  近日,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两次被教师“捆绑示众”体罚,一次长达六小时,另一次则是在操场上当着众师生的面,给当事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为此,武进区教育局做出处理决定,将涉事的代课教师解聘,同时安排心理保健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8版)

  “捆绑示众”说到底突破了教育惩戒权和体罚的边界,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这样的“暴力育人”,虽然从短期看起到了震慑和约束学生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却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带来了难以磨灭的消极影响。即使学生“不恨老师”,暴力的种子也会在脑海中留下烙印。

  更让人痛心甚至寒心的是,“捆绑示众”发生在校内,其他师生特别是教师和学校负责人竟然“看不见”、“没人管”,集体无视的麻木与冷漠,加剧了失范行为的升级。倘若第一次“捆绑示众”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学生所受到的伤害要小许多,涉事的代课教师也可以及早“悬崖勒马”。

  对学生的遭遇失去了敏感性的反应能力,当学生需要正义行动的时候没有人挺身而出,麻木与冷漠作为一对孪生兄弟,既让人性黯淡无光,也让公共生活缺乏温情。面对“捆绑示众”,人们并不缺乏行为能力,而是缺乏“多管闲事”的意愿——对恶行的冷漠实质上就是对恶行的默认,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在恶行与非恶行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带,对恶行的冷漠甚至容忍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审恶疲劳症”,即对恶行已经麻木、已经开始见怪不怪。与审美、审丑相比,审恶是一种更具社会性、公共性的态度。不论是“跟着感觉走”的集体盲从,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风险防范,抑或是“自己顾自己”的个体化思潮,当人们可以为容忍恶行找到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理由,不作为的冷漠旁观也就随之产生了。

  “捆绑示众”向我们提出的最严肃拷问,不是如何防止体罚,而是我们如何容忍了恶行,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正义。因此,如何终结“审恶疲劳症”,这样的时代之问,显然不能只让教育从业者回答。(杨朝清)

(来源:西安晚报)

(责编:林露、熊旭)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