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双保险为何不能有效解决校园意外伤害赔偿争端【2】

2013年12月17日10:2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双保险为何不能有效解决校园意外伤害赔偿争端

  “学平险”是“唐僧肉”还是鸡肋?

  已拥有28年历史的“学生平安保险”,推行之初由学校统一购买,投保率几乎达到100%。庞大的分母曾经成为各大保险公司争抢的“唐僧肉”。然而,学生群体好动易出事,高赔付率稀释了分母上的利润,“学平险”被许多保险公司打入冷宫。对于家长而言,“拒赔多”、“理赔难”的事实让50元的保险失去了“兜底”功能,很难发挥经济补偿作用,“唐僧肉”变成了鸡肋。

  “不买吧,担心。买吧,又没啥用。”这是家长们的普遍心声。“我也经历过孩子受伤出险后报销的经历。因为手续繁杂、需要多次往返、钱数又不大等原因,最后不了了之。”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留学处处长苗丹国接受采访时说,“这样的经历让我对‘学平险’不敢抱太大希望,只好另外给孩子买了一份商业保险。”

  “学生平安保险”并不平安,已经成为很多学生家长的担忧,这与投保过程不规范、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务上存在职责缺失、监管不严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在很多理赔纠纷案例中,保险公司没有尽到对投保人的告知义务。许多家长往往是买了保险,孩子住院后才知道“学平险”很多情况是不赔的,比如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意外伤害责任也不包括探险、攀登等高风险活动。而且孩子住进医院,有的医生会问有没有保险,如果说有,就倾向于开高价药、自费药,实际上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但太平洋保险公司业务主任王国真认为,将板子完全打在保险公司身上也有失偏颇。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学校中间经手,出于方便的考虑,将赔付细则的宣传和解读简化为“告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上面对赔付细节没有做出全面的阐述,导致学生家长对保险的认识简单化,以为只要上了保险就进了“保险箱”。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学平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业务拓展越大亏损就越多。现在很多保险公司的团险业务已经不做“学平险”了,有些为了保持险种的完整性,仍然会有,但已不是主推项目。

  “50块钱能保住多大程度的伤害?普通的头疼脑热还能应付,但在意外伤亡面前,‘学平险’的力量就显得绵薄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学平险”业务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3年6月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要求,保险公司有义务做好充分的客户询问、客户告知与核保流程。一旦发生保险纠纷,保险公司不能以“免责条款”和“未如实告知”等理由拒绝理赔。也就是说,只要收了保费就要对保险责任事故进行理赔。但是对于学生这一特殊投保人群,这一解释还缺少有针对性的办法。

  学校为何认罚不认责?

  “针对‘医闹’,国家层面有强硬的政策法规,但是面对‘校闹’,现有的制度难以落实,解决不了问题,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良的影响。”刘涛说。

  杨毅认为,从情理法的维度上看,家长不仅需要法理层面上的额定赔偿标准,还需要在“情”上得到足够的赔偿。而学校在处理“校闹”问题上,“以情代法”的思维已成流弊,“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闹不解决、一闹就解决”等非理性法则盛行在校园纠纷之上。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无法可依,有法太弱”的现状更为“校闹”提供了空间。

  据杨毅介绍,关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目前可以遵循的只有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等10部门2006年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一些地方法规。这些部门规章缺乏法律强制约束力,对各类伤害事故应如何补偿缺乏具体规定。

  “因为家长不同意走法律程序,小牟的事故最后是由泸州区党委出面,赔偿家长10万元。我从上世纪80年代当校长到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学生意外事故处理起来太难了!学生平安险是自愿购买的,很多家长不重视。校方责任险倒是由财政统一购买了,但学校如果要从保险里面得到钱赔给家长,明明没有责任也要背黑锅,谁来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呢?”刘涛无奈地问。

  中国教科院体卫艺中心主任吴键指出,“校闹”让校方感到害怕,而规避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圈养”式教学——放弃许多有一定危险性的基础传统体育项目,甚至限制学生在校园里的活动。此类现象的发生,导致体育课的健身性、趣味性大打折扣,体育那种出血、出汗、出力的运动都没有了,“坐着”就能把体育课上完了。这样的体育课培养不出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不出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从而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的本质意义。

  团中央新时代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陈智勇认为,“校方责任险”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除体育教师和学校肩上的枷锁,但对于学校来说,安全问题是首责,是一票否决的问题,“校方责任险”的赔偿前提是学校的责任认定,而如果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又要接受行政处罚。这样学校管理层会处于两难境地:认可责任,则有行政惩罚;不认可责任,常常得不到经济补偿。所以,有的校长宁愿“私了”,也不愿意签字认定是“校方责任”。这就给“校闹”留下无限空间。(记者 刘博智 宋伟涛 李小伟)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