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上午,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招生问题被调查。近日有消息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其已交代的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巨大,前校长秘书胡娟被免职协助调查。(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1版)
因为事发突然、报道有限,事情的真相还在逐渐呈现。虽然,具体的涉案金额还需最终确认,但两个明确的信号已经传出:涉案金额巨大;招生腐败存在。
这种招生腐败显然是让人极度失望的:失望于腐败无处不在,连曾经的象牙塔也不能幸免;失望于高校的腐败如此严重,涉案金额巨大;失望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人员也不能洁身自好,在关键的招生环节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
在震惊之后,人们必须对招生腐败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要看到招生腐败的特殊危害,要想到预防招生腐败的有效方法。这些命题,比其他领域的腐败治理来得更迫切。
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领域的腐败,招生腐败无疑是对社会更深层的伤害:它不仅动摇了一般意义上的公平原则,而且还在动摇着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念。原本,人们相信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可以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就是他们最后的依靠,高考就是一种对公平的信仰。
如果连高考招生都可以滋生腐败,滋生上亿元的腐败,知识改变命运在一些人身上就是一句空话,甚至是一种骗人的废话。这些人注定将成为招生腐败的牺牲品,而更悲哀的地方在于,他们连自己成为潜规则的炮灰也未必可知,他们以为自己的失败只是个人的失败,他们不会想到,连大学也存在招生腐败。
这对于社会来说,是多么恶劣而深远的伤害——它所坚持的基本信念因为腐败而变得不堪一击,它所信奉的价值追求因为腐败而变得迂腐可笑。
招生腐败还容易产生连锁的深层伤害。无论消息保守得多严密,人们总会知道招生腐败的存在。这些人包括高校的人员,包括学生家长,包括学生。当他们知道如此严肃、重大的事情,都可以如此儿戏和随意时,他们怎么去面对所谓的公平,怎么去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如果他们是高校人员,他们会把公平的理念理直气壮地传授给学生吗?如果他们是家长,他们会信心满满地鼓励孩子说,个人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吗?而如果他们是学生,他们会认为这个社会是公平的,自己的奋斗充满价值吗?
现在,事件才刚刚露出冰山一角。中国人民大学的招生人员存在怎样的腐败,这样的腐败有多严重,其他高校是否存在招生腐败,这样的腐败有多普遍?这些事关社会公平和价值信念的问题必须搞清楚。虽然,这样的事实揭露会不可避免地让人感到伤害,可是问题总要面对、总要解决,在谈及预防之前,只有把所有见不得人的问题都摆上台面,人们才可以保持最后的信心。至于,如何解决,答案早已存在,那就是把权力装在笼子里,让权力的运行更加规范和透明。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乾羽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