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晒“新生账单”叹开销巨大 数码产品占大头--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家长网晒“新生账单”叹开销巨大 数码产品占大头

2013年08月24日17:12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家长网晒“新生账单”叹开销巨大 数码产品占大头

  近期,沪上各大高校将陆续开学。如往年一样,网络上又开出了几则高额的“新生账单”,令家长们纷纷感叹开销巨大。任职于厦门一家国有银行的王先生,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一家人忙前忙后为孩子开学做准备,吃的、穿的、用的,面面俱到,终于可以安心送孩子上学了,但收到的账单却让王先生连呼“上不起”:总共花了41460元。据王先生介绍,女儿的学费共计8000元;给女儿打了一个学期的生活费5000元;夫妇俩送女儿的往返机票8000元;买衣服、化妆品、床上用品、零食总计5000元;购买数码产品花了将近2万元。

  电子产品和陪送费占了大头

  记者浏览了一下,“新生账单”动辄2万,还有近10万的。仔细分析一下,账单中最费钱的是三大块:一是电子产品,以苹果三件套电脑、iPhone、iPad为例,打底就要近两万元;二是陪送费,父母俩陪着子女上大学,飞机票、住酒店,也需上万元的开销;三是学费,公办大学每年5000元,民办大学每年多则要达到1万元。

  小左是江苏南通人,今年被上海海洋大学录取了。开学将至,他和爸妈也已经把需要的装备置办齐全。“高中时没有手机和电脑,这次大概花了8000多元。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大概用了1500元,学费和住宿费6000元,总计大概16000元。”小左的家庭是典型的城市工薪阶层,父母都是公务员,两人月薪加起来大约10000元。这次小左去上海求学,因为南通距上海并不是很远,所以一家人打算自己驾车,路上往返大概要花费300元。小左说:“因为不了解上海的消费状况,爸妈决定每月先给我1000元伙食费,其他的开销等我第一个月适应了再说。”

  本地求学“新生账单”金额较低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比外地来沪求学的学生,由于省去了陪送时的交通费,上海本地学生的“新生账单”金额普遍较低。毕业于复旦附中的小韩同学,父母都是国企员工,今年他考上了复旦大学。小韩介绍说,没有买新的生活用品,衣服、鞋子,床上用品也都是用以前的,“我上中学的时候也住校,所以东西都是现成的。”另外,小韩的父母在他上中学期间已经为他买了电脑和手机,这次开学也没有打算再换新的。“其实,我开学基本上就准备了5000多元的学费,生活费和父母商量过后定在了800-1000元之间,如果不够可以适当调节。”同学们表示,“每月1000元,足以在上海上大学。”

  天价账单未必出自富裕家庭

  记者在松江大学园区采访多名高校辅导员,他们均认为,所谓的“天价新生账单”,其实并不普遍,绝大多数的家庭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教师吕宁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学校里那些讲排场的新生,一定是什么“富二代”,而实际上,有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家长,为了让子女在学校生活得舒服些,下了血本;反之,富裕家庭也有不少“抠门”家长。

  吕宁认为,大学新生的开学账单应该是什么样,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从学校角度出发,还是希望尽量从简。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为了子女成长出手大方一些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并对学生加强观念引导。如果因为条件过于优越而导致学子学业受影响,就得不偿失了。

  东华大学的一名辅导员说,随着近年来生源地的扩大,来到沪上高校求学的中西部地区学生越来越多,贫困生比例随之增加。因此,每年新生报到,贫困生和一些富裕家庭的学生,存在明显差别,但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其实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高校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往往都是家庭条件一般甚至贫困的,正是由于生存条件的严峻,他们更容易找到学习动力。而很多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尽管天资聪慧,却不愿踏踏实实学习,导致才智被埋没。所以,家长一定要对子女加强引导,让他们学会善于利用自身优势,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实习生 达园园

(来源:新民晚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