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16日电 (郝孟佳)今天,教育部就人民网网友反映的“机构都成为牟利的工具,而没有真正的开启明智”的问题做出回应,表示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监管,并提醒广大学生家长慎重选择课外培训班。
人民网网友提问:
近期一篇《“神童”背后:超常儿童是天生的还是培训出来的》的文章引发了网民对培训机构的关注,有网友指出很多机构都成为牟利的工具而没有真正的开启明智,教育部管理诸如此类的民办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有没有相关指导意见或政策,倡导素质教育?
教育部回应全文:
近年来,社会上涉及中小学生的各类补习班、辅导班、启智班大量出现,呈现出市场化趋势。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办学主体和审批备案部门多元。客观上看,校外培训机构在学生校外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不具备办学资质、条件简陋、教师水平低下、教学方法不科学,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于教育部门审批的校外培训机构,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监管。鼓励和提倡更多培训机构加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规范培训机构的资质、服务、质量和收费,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绿色培训。会同相关部门指导民办教育机构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管理,科学施教,维护校外教育形象,发挥校外培训机构正面作用。还将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商工商等部门探索加强对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的措施。同时,通过微博等舆论宣传平台和公益广告等形式,引导提醒广大学生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盲目给孩子补课,慎重选择课外培训班,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