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网站实习的林昕(化名)在QQ空间里发了一张北京夜景的照片,评论很多,好多同学觉得她“很厉害”,“在北京打拼很了不起”。而在电脑屏幕前的林昕,刚刚结束连续八小时的编辑工作,准备泡碗面解决晚餐。治鼻炎的药放在桌旁,刚来北京的她很不适应干燥的气候,流了好几次鼻血。
每年暑假,像林昕这样,来北京“打拼”一个假期的大学生并不算少数,他们利用这两个多月的假期,来北京实习、备考或是进修。他们怀揣着不同的梦想,为了这里丰富的资源和机会放弃假期,小心地规划未来;他们对于北京只是过客,数月假期之后,他们又将分散到全国各个省市,继续学生生活;他们多是来自普通家庭,为了缩减开支,只能住在条件简陋的群租房里。
成本高、不安全,异乡生活难适应
位于北京双井附近的一间100平方米左右的套间里,住着30来个年轻女孩。约为40平方米的客厅里,头尾相接地放了六张上下铺,住了12个女生,只有一张兼任饭桌的书桌用来摆放生活物品。整个套间只有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
每天早上六点开始,陆续有人起床,洗手池、马桶、淋浴池、厨房……只要有下水道的地方,都会站着或蹲着一个刷牙的人。而晚上九点开始,持续三个多小时的“洗澡争夺战”,更是让卫生间热闹不已。
湖南女孩李渲渲(化名)便是住在群租房里的一员,为了备战9月在北京的雅思考试,她租下了只有10来平方米的里间,“说是租了间房,其实只是租了个床位。”
人多虽然热闹,但更容易意见不合。住了12个人的客厅,空调一直没有运转,只有一个风扇在来回摆动。“因为有人怕冷啊,”李渲渲指指一个上铺的女生,她刚好睡在空调风口下,因此守着遥控器,一般情况下不开空调。“其实算不错了,没有起什么大的冲突,”李渲渲撇撇嘴,笑着说,还好自己住在里间,不存在开或不开空调的问题。
虽然住宿环境还不如学校宿舍,群租房也不断被叫停,但大部分“暑期北漂族”捏着手头有限的预算还是别无选择。
住宿地的安全也存在问题。来北京参加考研辅导班的陈玲(化名),到北京没几天就丢了手机。
陈玲清楚地记得8月2日的早上,她去公共卫生间洗漱,只有短短5分钟的时间,“中途我还回卧室拿梳子,”回到卧室时,她的手机已经不见。更蹊跷的是,住在隔壁的“热心”帮她找手机的姐姐,在手机丢失的第二天,就退房离开了。
在寻求房东和警察帮助无果后,陈玲只能提高警惕了,“现在连上厕所都要把房门锁上”,毕竟,她不能再增加考研的成本了。陈玲来北京,光是学费就花了3500元。她的学费还不算贵,参加为期50天的基础课程的闫华伟,交了1.38万元的学费。尽管很难确定这些课程是否真能有帮助,但由于地域限制,很难接触到报考学校的相关信息,他们只能任由培训机构开价,“就算是冤枉钱也得花啊。”陈玲无奈地说。
刚刚结束实习的林志强(化名)一边收拾行李,一边盘算着暑期的开销。“这是最烧钱的一个暑假了,实习两个月花了7000多块。”林志强告诉记者,他花钱还不算多,“女生偶尔再出去逛逛街,开支一下就上万了。”
林志强粗略地算了算账。往返车票加起来600元;住房每个月人均1000元;每天饮食开支约为30元,每月即约900元;水电、宽带每月也至少人均100元;交通费虽然每天只需4元,但一个月下来也需要100多元;手机费每月100元;偶尔购置日常用品,每月也需200元;加上同学在北京,偶尔“改善生活”,聚餐出游,每周也会有200元左右的“意外支出”……这样算起来,两个月7000元的开支并不夸张。
见识指引方向,经历更有价值
尽管这笔开销对很多出身工薪家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他们更多的人把这当做是一种投资,一种经历,感觉这笔钱“花得值”。
来北京充电的李长宸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报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举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训班一开始完全是因为兴趣。
在北大课堂上,接触到这一领域的“大牛”和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后,李长宸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重新定位自己。“这些课程我们学校根本没有,研究方法在国内本来就薄弱,也只有来北京这边才能接触到这么新鲜的知识,这么新的思维方法。”课程结束之后,他就坚定了从原本汉语言专业跨考北大人口学研究生的想法。他对自己有了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比起原专业,他感觉自己似乎更适合“用数据和图表说话”的人口学。
参加考研辅导班的闫华伟也因为北京的苦日子“清醒”了许多。虽然每周轮换一次座位的规矩使得闫华伟在“占座日”的早上4:20就得起床,但他并没有怨言。“我觉得这都是在还债,以前没有好好学习,所以现在才要这么努力。”闫华伟说,当年高考成绩不理想,这次他需要打一场翻身仗,来北京让他有种打鸡血的感觉,为了未来,现在苦一点也是暂时的,即使今年没有考上,也会来年再战。
“暂时的”,这是这些“暑期北漂族”时常提醒自己的话,他们默默地在心里给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倒计时,毕竟,这不是自己的未来。李渲渲的乐观开朗就使她在室友中很受欢迎,大家出去散步、吃饭都愿意叫上她。“可能我和他们不一样吧,我看得到希望,我还没有毕业,没有生存的压力,只要努力考雅思,考好了就能申请一所不错的学校,我想去美国留学。”李渲渲把现在的生活当做一种经历,心里也没有一定要留在北京的想法,所以在她看来,这样的生活,“忍一忍就过去了。”而在群租房里的其他人,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怀揣着扎根北京的梦想,压力自然大得多。
两个月的暑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而这一段经历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已经第二次在北京实习的萧慧(化名)把这里定义为一个“让你接近梦想但很难说让你实现梦想”的地方。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家庭和校园独立生活的他们,经过两个月的磨砺,都自觉成长了不少。一方面是现实的残酷,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更清醒的认识。虽然还在象牙塔,但他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不问世事”。现实,这也许是这群“暑期北漂族”在北京学到的最生动一课。(实习生 徐晶晶 汪乐萍 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