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题"持续发酵 教育专家:如今不少娃挺乐于做【3】--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神题"持续发酵 教育专家:如今不少娃挺乐于做【3】

2013年05月29日07:26    来源:钱江晚报    手机看新闻

  总体而言

  目前的教材并未超标

  记者也采访了杭州教育界一位长年从事数学教材编辑工作的老师。他说现在引发广泛议论的怪题、刁钻题,大多属于兴趣附加题或竞赛题。本来就是提供给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去尝试的,用意也是想让孩子换个思路。

  在教材编订过程当中,这一类题本来就不是出给所有孩子的。有兴趣就做,没兴趣可以不做,不必太为此纠结。

  我们国家设有严格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长期的教育实践也在对教材做不断调整,教材不是越难越好,强调的是“科学设计”。

  而兴趣题、竞赛题、奥数题,要说与教材大纲的题目的区别的话,就是常常引导学生换一种思维,呈现成更强的开放性和现实性。

  竞赛精英

  到底是些怎样的孩子

  杭二中教授级化学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林肃浩老师常年带竞赛孩子,他的学生曾经夺得过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金奖。他怎么看待这类题目?

  林肃浩说,这类题目不应该用一个“难”字来概括,应该说比较“活”,打破常规思维,越往高走就专业性越强。这类题目的用意,其实是引领孩子真正走进学科的殿堂。

  这些题目当然不适合所有孩子,目前的教育误区,包括近年来奥数广遭诟病的原因都是“不管阿狗阿猫,都学”。

  林老师说,就像他在挑选和培养竞赛学生时一样,关键看的是孩子到底有没有兴趣,如果对这门课没兴趣,多做这类题的效果只能让孩子对这门课望而生畏,得不偿失。

  而那些竞赛精英,要说共性,就是那些孩子的“思维品质”特别好。所谓“思维品质”是敏捷性、开放性、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举个例子,随便丢本书给他,他就能自己学下来,并且悟出不少。所以,林老师当年的竞赛精英孩子,此后有很多并没有选择化学专业而是在其他领域成绩卓著。包括林老师自己的儿子,当年也是化学竞赛的尖子,大学选的却是建筑设计专业。

  小学奥数题难倒研究生

  关键还是在于思维方式

  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沈爱国曾经拿一道小学奥数题,考了他好几届研究生。

  题目为:一条小青虫由幼虫长到成虫,每天长大一倍,20天能长到20厘米。问:长到5厘米时要用多少天?

  那些可怜的文科生啊,一筹莫展,小青虫最初是多长呢,每天大一倍,到5厘米需要几天呢。

  笨!这道题就该倒推了做——第20天是20厘米,那么第19天就是10厘米,第18天不就是5厘米吗。

  所以,沈爱国说,这样的题目多有意思,不是出给数学竞赛的,而是改变大众思维的。解答这类题目,小学数学知识就足够了,关键是思维方式。

  每个学科都是一座殿堂,做老师做家长的无非也就是引领孩子推开大门,至于门里头的东西孩子爱不爱,愿不愿意进去,就是他自己的喜好和造化了。(首席记者 肖菁)

(来源:钱江晚报)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