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教育部下发通知,将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将对把“奥数”与入学挂钩的学校予以曝光、问责和处理。
这早已不是国家第一次对“奥数”展开“严打”,但为何时至今日奥数热仍然不减,各种奥数班依旧吃香?奥数在中国究竟为何会走上一条异化畸形的发展道路?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在熊丙奇看来,奥数本是一项十分正常的学科竞赛,并没有非禁不可的理由,“奥数没有原罪,那么多国家都开展奥数竞赛,也有奥数辅导,但只有在中国,奥数变味了。”熊丙奇说,奥数教育在中国的异化,关键原因是它被当成了择校和加分的工具。
这一点,其实有关部门也早已意识到了。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已明确规定,公办初中、小学禁办奥数班;随后又逐步取消了奥数加分、免试入学等政策,但这些政策对奥数热的抑制却微乎其微。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熊丙奇认为,我国的奥数热高烧不退,根本原因有两个。
“一是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择校的存在让奥数成为了一种选拔工具,”熊丙奇说,“在欧美主要国家,公立教育发展均衡,没有择校,自然没有要用奥数成绩来选拔学生,因此,奥数班只是5%至10%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并有天赋的学生参加的兴趣班。”但在中国,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让择校现象普遍存在,“只要有择校,就必然会有各种或明或暗的考察,奥数成绩,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即使禁了奥数,也难保会有其他的项目又冒出来。”
“而另一个根本问题是我国的中高考制度和国外不同,”熊丙奇说,“我们的中高考采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学生,而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科目,很多学生参加奥数培训,并不是为了在奥数比赛中获奖,而是为了把数学学深一些,由此提高成绩。这样一来,即使奥数成绩不能与升学直接挂钩,奥数学习在升学中的作用依旧存在,奥数热就还是消不下去。”
熊丙奇认为,要解决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一要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促使各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趋向均衡,从而消除择校热;二是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可能还奥数以本真,也才能让畸形的“奥数热”真正退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