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大学生和“摊二代”的故事【3】--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5名大学生和“摊二代”的故事【3】

2013年04月11日14: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呼吁社会关爱“摊二代”

  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让队员们捕捉到“摊二代”这个群体的一些特征和问题。

  “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需要与自己枯燥贫乏的生活产生心理落差,使他们对自身的生活状况厌烦。”汪超感叹地说。

  放假期间,小鑫早上8点就随着妈妈出摊卖馒头,中午只有很少的时间吃饭,然后又在摊子上帮忙,直到晚上8点左右收摊。她的一天枯燥而单调,唯一的任务就是帮助妈妈卖馒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要说有什么娱乐活动了。

  一辆三轮车和两个馒头筐,是小鑫业余生活的全部。

  住在甸柳庄小吃街的小夏,父母共同经营着一家饼摊。8岁的小夏照顾3岁的妹妹。让队员们惊讶的是,小夏没有小孩子那种应有的朝气。

  小夏不喜欢妹妹,不喜欢跟同学一起玩,还有各种不喜欢的人,比如胖子、娘娘腔、暴力女、爱臭美的。

  小夏的妈妈告诉队员们,孩子有时会很极端。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借了她的水彩笔,两周没还,她急了,说要拿刀子去杀了那个小孩。小夏的妈妈说:“尽管她需要的东西,我们会尽量满足,但有时候孩子不告诉我们,非常担心她以后走弯路。”

  调查中队员们还发现,“摊二代”很少认为自己是城市人。小鑫入学时,在熟人的介绍下交纳了600元的择校费。几年后的今天,两个妹妹都到了入学年龄,择校费已经上涨至6000元。10倍的涨幅让卖馒头为生的母亲接受不了……

  到了调研报告整理阶段,连续几个晚上,队员们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每次都碰撞出思想火花。

  “我们在讨论后,紧跟着安排每人写一小段调研报告。感觉在时间的压力下,人的潜力会爆发。”汪超告诉记者,40多页的调研报告,加上图表、照片,摆在面前厚厚一摞。

  在调研报告中,队员们建议:对“摊二代”的家长而言,孩子的教育投资不应仅停留在经济物质上,也要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学校而言,取消某些苛刻的入学条件,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对政府而言,重视摊贩的利益,在管理、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给予“摊二代”更多的人文关怀;对社会和大众而言,要接纳这个群体,真正给这个群体“市民”的资格。

  在调研报告的结语中,队员们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关注“摊二代”的呼吁中。正如他们所说,各行各业都有存在的理由,谁也没有比谁高一等,只有劳动最光荣。“摊二代”不是城市的过客,有权利共享城市的繁荣。

  5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第一次调研,收获了成功。(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马志敏)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林露、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