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对话小涛
还是想回去乡下
还想大家在一起
3月8日,羊城晚报记者在武术学校见到了小涛,在学校里已经读了大半年书的小涛,还有一个月就11岁了,见人会主动叫“叔叔阿姨”;帮他夹菜会说谢谢;送给他衣服和书包,他以有礼貌的笑容作为回报……一举一动都乖巧得让人心疼。
庞老师和邓女士都说,“因为信任我们,小涛挺多话说,有时候甚至很闹,但他心里总埋着些东西,从来不说。”羊城晚报记者发现,笑起来憨憨的小涛,但凡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总是用“我不知道”来回避,成熟得像大人。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想念爸爸、也想念小波,他依然想回到乡下、和过去一样“大家在一起”。
羊城晚报:爸爸、奶奶是不是都要你好好学习?
小涛:对,让我读书读好一些。奶奶要我考大学,走出山区、去城里生活。
羊城晚报:想家吗?
小涛:想……现在不想了。慢慢就习惯了,在学校里还好一些。
羊城晚报:想不想奶奶和爸爸?
小涛:有时候想。
羊城晚报:为什么想?
小涛:我也不知道,离得太远了(声音有些沧桑)。在下面(乡下)天天都可以见到。
羊城晚报:爸爸对你很好吗?
小涛:他对我很好的,买过一辆自行车,在家里骑着玩。还带我去上海打工。
羊城晚报:除了带你,有没有带过弟弟(小波)出去玩过?
小涛:也带去过的,以前也来过昆明,小波是在昆明出生的。
羊城晚报:你和你弟弟关系好吗?
小涛:好!
羊城晚报:你会想小波吗?
小涛:想。
羊城晚报:你希望弟弟回来吗?你以后还想见到你弟弟吗?
小涛:(长时间不说话,几乎要哭出来)……不知道。
羊城晚报:你爸爸和奶奶最疼你是不是?
小涛:也不是。个个都疼啊,我们每天上学、干活,爸爸高兴了还会给我们钱,每个人都一样的,买本子、买吃的。但是小波就没有,爸爸说别给他了,拿点面包给他就可以了,因为他太小了,会弄丢了。
羊城晚报:你爸爸管得紧吗?不做作业会揍你吗?
小涛:不会,就让我做作业。
羊城晚报:以前爸爸有没有打过你?
小涛:没打过……(想了一下又改口)我也不知道。
羊城晚报:四个兄弟姐妹谁挨打最多?
小涛:不知道,真不知道,每次都是你打一次,我又被打一次。有时候打几下屁股,也不怎么痛。
羊城晚报:小波是不是挨打最多?为什么打?
小涛:不是。做错事了才挨打。
羊城晚报:小波是不是做错事特别多?
小涛:不是!
羊城晚报:为什么爸爸上次打小波会那么生气地打?
小涛: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生气,上次刚刚回来,我们在吃洋芋,然后我就不知道了……不敢说,觉得怕。
羊城晚报:你是不是都看见了?
小涛:没看见,我不敢看,就躲在屋子里,他们(小琼、小超)两个偷偷地躲着看到了。
羊城晚报:爸爸平时那样打人吗?平常像那样用脚踢吗?
小涛:(几乎要哭出来)嗯……没有。平常打小波也不会那样打。
羊城晚报:会不会想乡下的家?
小涛:有时候就觉得还是老家好。我们跟着奶奶种田,丢苞谷籽,丢肥,用皮管拉着去浇水,小孩子分着做,我负责浇水,小琼丢苞谷籽太厉害了;小超负责丢肥;小波帮我拖皮管。
羊城晚报:不觉得苦吗,想回去吗?
小涛:不觉得苦!以前我和小波做个小滚轮子,从坡上滑下来玩。想回去,想大家还在一起。
采访结束时,记者突然想起一首老歌,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蒋铮;通讯员邓建华、实习生高萤对本文亦有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