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引领 教育特色共生共荣--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联盟引领 教育特色共生共荣

2013年03月14日08:17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走进东城区“东四-朝阳门-建国门学区”,您会被这个学区丰富多样的教育特色和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深深吸引。在这里,诞生了东城、北京乃至全国教育史上的多项“首个”,教育特色全面多样,正构筑着多彩纷呈、美美与共的教育生态,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和承前启后的办学理念不断诠释和夯实东城的教育精神。作为东城学区化管理模式推进的“排头兵”,东-朝-建学区见证了东城教育第一对深度联盟校、第一个“一长执两校”、率先开展了“大年级组制”、戏剧联盟、体育联盟的探索。伴随学区化管理模式的推广和深化,东-朝-建学区将在东城精品特色发展战略中释放更大的价值。

  地理文化解读>>>

  丰富校外资源 助力学生成长

  东四-朝阳门-建国门学区拥有丰富的校外资源。这里不仅坐落着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东城区档案馆、盛锡福博物馆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更有智化寺、侯宝林故居等历史文保单位。这些资源单位成为东-朝-建学区的宝贵教育财富。学校对这些校外资源单位进行统筹规划,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学区内各校根据不同年级任课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带领孩子们走进资源单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从最初简单机械地参观到真正走进资源单位,研发出了跨越一所学校、一间教室、几本教科书之外的立体化资源大课堂。

  此外,东-朝-建学区还拥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戏等著名的艺术团体,学区借助区域政府工程——“东城戏剧带”的规划与建设,开展戏剧进校园的艺术形式。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人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等戏剧团体分别在东城区近20所中小学建立起了大手拉小手“戏剧教育基地”。

  教育内涵解读>>>

  多样化联盟 实现教育资源深度共享

  东四七条小学的学生们,如今和史家胡同小学的同学们一样,足不出户,就能听到史家胡同小学老师们的讲课;北京市第二中学新鲜小学的学生们也可以时常走进二中,在二中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中获得滋养;166中学牵手分司厅小学、革新里小学、地坛小学,在人艺专家的指导下,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演绎经典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东-朝-建学区,“一校独有”的状态早已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学区内所有学校,甚至扩大到整个东城区,优质资源深度共享已成为该学区一大特色。2008年,东城区在原有的学区化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推进学区化管理的新模式。于是,史家胡同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牵手,结成深度联盟学校。一所是全国知名的小学,一所是以招收打工子弟为主的规模较小校,作为东城区“学区化管理”试点之一,东城区意在鼓励同一学区的资源充沛校与资源薄弱校结对子,实施学区内校际深度联盟,通过教师互派、师徒结对、专题共研、跨校学生活动、学生走班上课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每个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实际拥有率和利用率。经过四年探索,2011年,深度联盟机制在该学区内再次深化,史家胡同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尝试“一长执两校”,并开展“大年级组制”实验,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做到了高度统一。王欢同时兼任两所学校的校长。两校在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学校建设、课程建设、教师规划、学生成长机制等方面积极改革。

  继“一长执两校”后,东-朝-建学区又率先在东城区积极开展了“校区制”试点,力求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汇文一小和汇文中学作为“校区制”首批试点校,构建了汇文校区。两校在学段间软硬件资源共享、优秀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上进行探索,促进学段间有机衔接、融合发展,延续百年汇文的教育品牌,实现相似文化背景的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共享。此外,北京二中与北京市第二中学新鲜小学的跨学段深度联盟,是东-朝-建学区在中小衔接上的又一探索。

  除校际间的深度联盟形式外,东-朝-建学区以体育、艺术、民族教育等项目为引领的软联盟形式也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166中学作为本市首个获批的中学金帆话剧团,充分发挥优质资源辐射作用,牵手东城23所中小学,成立了全市首个戏剧教育联盟,并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中戏、人艺等艺术教育基地,使小学-中学-艺术机构间形成了生态教育链,最大限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日前,以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为龙头,正在开展人人周周戏剧的校本课程试点。此外,166中学还联手史家胡同小学、府学胡同小学、东交民巷小学建立了全市首个体育健康教育联盟,联盟校在教学资源、场地、师资方面实现共享。在民族教育方面,回民小学“民族苑”自2009年建立后就列为蓝天工程基地,东城区小学生们都可以走进民族苑,吸收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营养,民族苑成为东城区开展民族教育的一大有效载体。此外,大方家回民幼儿园联谊民族园所,率先启动了跨省市民族园所“手拉手”活动,充分发挥了首都教育资源优势辐射,与西部宁夏地区民族园所交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

  另外,东-朝-建学区是东城区拥有百年老校最多的学区。其中小学百年老校包括北京二中新鲜小学、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西总布小学、新开路东总布小学,中学包括北京二中、166中学、125中学以及24中学。这些积淀厚重的百年老校如今正在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学区内大多数学校诞生于胡同中,规模大小也不尽相同,但“校校都不同,校校都精彩”。 东四九条小学多年来一直坚持科技特色,从“科技创新小组”到“机器人、多米诺工作室”,这些特色项目的建设培养出了大批科技小爱好者和科技特长人才。遂安伯小学以“老北京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传统文化的大门。春江小学坚持“同心、同行、同乐”的办学理念,竹竿舞、非洲手鼓舞的表演队,让孩子们领略到多元文化的乐趣。与此同时,这里还诞生了东城、北京乃至全国教育史上的多项“首个”:首个学区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共享基地——史家胡同小学活动基地;东城区首个设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学校——西总布小学;北京市首个校园民族博物馆——回民小学的“民族苑”;培养了全国首个赴南极、北极参加科考的小学教师——汇文一小的张凯亮……

  ■学区故事

  课程资源中心搭建优质教育共享平台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做寿司、学陶艺、制作机器人、种蔬菜这些听起来非常有趣的动手课程,如今都可以在东城区课程资源中心完成。这个设施一流的教学基地原本属于史家胡同小学,而今,史家胡同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深度联盟、资源共享的方式由过去两所学校共享资源向整个学区及至整个东城区辐射,东城区所有小学生都可以在此跨校选修陶艺、天文、厨艺、茶艺和植物组培等十余门课程。自2009年11月启动以来,到课程资源中心完成校本选修课程的学生已达到49144人次,累计10115课时。

  中心为全区各小学提供了机器人实验室、厨艺活动室、陶艺活动区等17个现代化课程资源教室,并引进了史家胡同小学、遂安伯小学、东四九条小学等各校已成熟的校本课程,构建了课程资源中心课程体系,设置了拓展类、体验类、创新类的菜单课程,提供给各校共享使用,搭建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平台。东城区小学生们可以自主选课,跨班、跨校、走班、走校上课,与兴趣相投的小伙伴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教育奉献一生的故事老人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嘀嗒……”听到这熟悉的音乐声,您一定会想起著名的“故事爷爷”孙敬修。孙敬修既是汇文一小的校友,也曾任该校教师。身为一代宗师的“故事爷爷”、“故事老人”,他把自己的毕生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这片土地。

  汇文一小将孙敬修老师的故事和教育精神,作为学校发展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作为构建“学校文化”的切入点,把育人理念融入到故事中,创建学校“故事文化”,并挖掘故事文化精髓,将孙敬修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真真实实地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尽可能地消除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学校教职员工自觉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挖掘故事的魅力,用故事影响人,教育人,不再板着脸去训斥,去说教,用故事传递着育人的思想。学生们在学校里“听故事——说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在故事中明白深奥的道理,激发道德情感,在听、说、讲、演、编的过程中锻炼了多种能力。今天,走进汇文一小的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孙敬修老师的半身铜像,上面还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每天清晨,学生们走进学校都会向“故事爷爷”露出甜甜的微笑,每天都有少先队员向孙老师铜像献红领巾、鞠躬、与孙老师进行心灵的沟通;每到清明节,不管是老校友还是在校的同学们,都会献上鲜花,怀念这位对学校有着重要影响的故事老人。

  文学大家难忘母校情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北京二中新鲜小学坐落在东城区腹地的朝内小街新鲜胡同36号,虽是所百年老校,但却不被多数人所知。但若是提到这所学校的校友,名声却是家喻户晓。梁实秋、李敖都毕业于此。1912年前后,11岁的梁实秋就读于新鲜小学,当时称为“京师公立第三小学堂”。他在自己的作品《忆周老师》中提道:“那年我十一岁,我的父亲领着我哥哥和我进入京师公立第三小学。校址在北京东城南小街新鲜胡同东路南,差不多就是城墙根儿了,相当僻静。”从梁实秋的文章中,不难看出,这位文学大家对母校一草一木的记忆之深。和梁实秋一样,台湾作家、历史学家李敖也一直对自己的母校念念不忘。2005年9月,李敖访问大陆,除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外,还特地回母校——新鲜小学回顾当年受教场景,为母校题字“往事如烟,永远新鲜;前程似锦,气象万千”。并去家中探望当年自己的班主任。

  晨报记者 李佳

  学校教育理念

  ■北京市第二中学:空气养人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空气养人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秉承育人本真,构筑教育生态,为学生一生幸福服务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大同精神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分校:大同精神

  ■北京市第一二五中学:以人为本,严格宽容,致知力行,求真求实

  ■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启心智,眺未来

  ■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致真教育

  ■东城区回民小学:多元文化教育提升民族团结素养

  ■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和谐教育

  ■东城区春江小学:和合教育

  ■北京市第二中学新鲜小学:书香校园

  ■东城区西总布小学:适合教育

  ■东城区新开路东总布小学:仁和教育

  ■东城区遂安伯小学:人文立校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全人教育 故事文化

  ■东城区东四五条幼儿园:从小学做人

  ■东城区大方家回民幼儿园: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厚德尚学,求实强能,和谐发展,多元提升

  ■北京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教育照亮人生 技能立足社会

(责任编辑:许博、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