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到了恢复村小的时候
薛集镇是一个外出务工大镇,全镇4万余人口,其中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多达万人。为了接送孩子上下学,不少家长改变了双双出去打工的模式,而是采取父亲单方出去打工、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办法。学校撤并的时候,村民表示反对,“但没有用”。
徐营村7组村民张桂芬,今年37岁,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大在薛集中学上初一,老二在秦集小学上一年级,老三在秦集上幼儿园。
张桂芬一个人在家带孩子。除老大住校外,她每天接送其他两个孩子上下学。丈夫一个人在杭州打工,每月收入3500元。她自己没有种地,“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好这三个孩子。”
住校的孩子需要6:00起床,而不住校的孩子要求在7:30准时到校,下午5:10放学回家。
比起住校的孩子,张桂芬对孩子的照顾细致多了。秦集小学给孩子配发了牛奶(学生每学期需缴纳牛奶费210元),张桂芬不让孩子喝凉的,而是要求孩子把牛奶带回家,加热之后再喝。张桂芬每天5:30就起床,为两个孩子准备早餐。除午餐在学校吃外,每天张桂芬都会为孩子精心准备饭菜。她说:“我不需要我的孩子吃香的喝辣的,我只需要他们能吃饱穿暖,干干净净地上学,干干净净地回来,每天都开开心心。”
寄宿学生的家长意见最大的是孩子在学校的卫生和饮食情况。四组村民秦兰英,今年50岁,女儿女婿在外地打工,外孙女跟着她在秦集小学上学,一直住校。秦兰英说,从学校回来后,外孙女特别脏,手都跟乌鸦爪子似的,衣服从里到外都是黑的。她还告诉记者,由于冬天没有热水,孩子们常常不洗脸,头上长满了虱子。而在饮食方面,她也非常担心:早上是稀饭加馒头,由于担心吃不完,孩子不敢再拿第二个馒头,吃一个又吃不饱;午饭有时就是南瓜汤加米饭,有的孩子只能分到两三块南瓜。外孙女回来说吃不好,不想住校。
徐营村村主任徐保常表示,徐营村现有人口2500余人,小学适龄儿童有100多人,“应该恢复村小学”。
本报湖北老河口2月28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