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学校教师为打工子弟上课 体验“同行”不易【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公办学校教师为打工子弟上课 体验“同行”不易【2】

2012年12月05日08:29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顾芳老师制作了纸质卡片讲解课程。(来源: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对比课 “教参”代替学生动脑筋

  讲课老师:徐美华(沙河实验学校) 主讲内容:五年级语文

  虽然有不少老师坐在教室听课,但语文老师徐美华仍很镇定,她一笔一画将生字抄写在黑板上,开始请学生背诵上节课的课文。

  学生们反倒有点紧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句义解释难倒了3名学生,但最终在全班帮助下,他们得到了老师的一声“请坐”。

  《开国大典》是昨日五年级孩子们要学习的课文,徐美华依次让几个孩子读完生词,又用一条铁片当教鞭,带着孩子们读了一遍。

  当徐美华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时,孩子们很快完成,每问一段段义,学生们都能整齐作答,这让听课老师有点吃惊,“老师都不需要引导,学生就会了?”

  听课老师们探头一看,才发现其中“奥妙”,“学生的桌上每人一本教学参考书。”课后,徐美华说,教参原本是为了让孩子们拿来做课后练习的,缺乏练习册让教参这种辅助材料成了课堂主导。

  “外来老师”带来生字卡

  讲课老师:顾芳(望京实验学校) 主讲内容:四年级语文

  顾芳将胶带剪成一段段,然后依次轻贴在黑板边缘上,来自望京实验学校的她,要给四年级学生上语文课。

  为这堂课,她准备了一天一宿,原本打好的电脑课件被放弃了,“这里没有电脑和投影仪。”顾芳只好将生字打印在卡片上,但附带的小磁铁也没用上,“这里的黑板还是木头的,幸好带了剪刀和胶带。”

  “这堂语文课,同学们的桌上只能留下课本,其余的书籍一律不要。”上课前,顾芳的话音一落,孩子们把桌上参考书齐刷刷收了起来。

  她让学生们一个个认读手里的生字卡,每翻一张,孩子们读一个词,学生赵博文觉得,“老师有趣极了。”

  生字里,一个“删”字让顾芳费了点时间,“这是一个会意字。”她把字拆成“册”和“刂”,并把“册”的演变从甲骨文讲到隶书,“古时候的人,字写在竹子和木板上,写错了可不像你们,有橡皮和涂改带可以擦掉,他们怎么办呢?”顾芳把问题留给学生。

  “用刀子刮。”一个男孩小声作答,顾芳直夸“非常好”,“这就是‘删’字的演变。”

(责任编辑:袁勃、熊旭)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