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匯聚精神力量 勇擔光榮使命

——北京大學持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2022年12月29日16:56 |
小字號

“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2019級博士研究生黨支部書記武文斌在主持黨日活動時言辭真摯。活動中,他和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五所高校的同學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家圍繞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深入交流分享。

黨的二十大為新時代新征程擘畫了光明藍圖。如何學深悟透,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北京大學正在進行生動實踐。從集體學習到創新宣講,從完善“大思政”體系到科研攻關,師生們正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層層宣講 學深悟透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以來,北京大學面向全校不同群體展開宣講,正持續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

校領導班子帶頭學、帶頭講。12月27日,北大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專題學習,主題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革命傳統和作風,弘揚延安精神”,韓毓海教授在輔導報告中,生動闡釋了延安精神。

基層組織增強政治引領,筑牢思想堡壘,全校各院系部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長效機制,推動大會精神深入人心。

北大黨委宣傳部邀請全校各學科專家學者,撰寫並發表了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論文章230余篇,舉辦各類宣講會、理論研討會、座談會240余場,還約請閻鳳橋等16位北大教授,分專題錄制“黨的二十大精神十六講”,短小精悍、深入淺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科學內涵,青年們如何學以致用?“一個黨派隻有重視、總結歷史,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屹立不倒,讓人民走向富強興盛。”11月12日,北大醫學班新生王亞麟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感悟。黨的二十大結束后,北大醫學預科班成立了北京大學第一支由新生組成的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團。

以共講促共學,化被動為主動,創新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們對黨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的共鳴和更強的參與感。來自同齡人的講解與闡釋激發了青年群體的熱烈討論,基礎1班的白澤鵬同學說:“講師講到的‘人民至上’讓我很受觸動,黨的二十大報告就體現出了很強的民主性。”

醫學預科班骨干聆聽宣講團宣講。北京大學醫學部供圖

對青年學生而言,直觀感受之外,學理思考同樣重要。北大組建的博士生講師團在校內外開展宣講活動。連日來,他們結合自身專業,從不同視角深入學習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二十大報告關鍵詞”“爭做新時代好青年”“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為專題,開展的百余場宣講活動已覆蓋聽眾萬余名。

思政育人 啟智潤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北大,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正有機融入課堂主渠道,引領學生成為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改革與發展專題”的課堂上,授課教師正緊扣政治經濟學知識分析我國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引導學生們深刻領悟黨的二十大報告勾勒出的宏偉藍圖。這門課程,也是教育部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之一。

“在課程內容上要緊扣時代、回歸實踐、原理先導、史論結合。”課程負責人張輝教授說,“我們積極引導學生思考西方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現實的差別,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意義。”

北大長期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寓價值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讓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發力,構筑內涵豐富的大思政生態。

2022年度北京大學“教學卓越獎”獲得者唐志堯教授在主持“野外生態學”課程時,充分利用塞罕壩實習基地的優勢,在林場現場討論實踐技術,引導學生們沉浸感受生態文明建設。“不管是思政實踐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都可以讓同學們了解什麼是生態文明、什麼是綠色發展、什麼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同學們積極學習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唐志堯帶學生在塞罕壩野外實習。北京大學供圖

近期,北京大學還組織了“課程思政與實踐教學”等系列教學培訓沙龍,來自多個學院的教師分享育人經驗。基礎醫學院張衛光教授詳細分享了教育部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的經驗。他說:“思政是教育的關鍵,寓德育於課堂教學,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教師是主力軍。”

創新驅動 高質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一創新論述為高等教育事業提出了戰略目標。對於北京大學而言,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更要落實到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創新動能。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要主動成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排頭兵、領頭羊和戰略先鋒力量。”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說。

加強有組織科研,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強化重點領域集中攻關,增強“從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11月,位於懷柔科學城的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竣工,這項首個由北大作為法人單位承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在未來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聚集優秀人才隊伍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建筑群俯拍圖。北京大學懷柔科學城校區籌建辦公室供圖

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北大師生正在日夜攻關,向科學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在《自然》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人物(Nature's 10)榜單中,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副研究員、北京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曹雲龍佔據一席。他因“幫助追蹤新冠病毒的演化,並預測了導致新變異株產生的部分突變”入選。“大家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科學資源,去迎戰新冠病毒。”當前,他和謝曉亮院士的課題組正致力於研制具有廣譜保護力的抗體藥物。

在前沿工程博士生班“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專題會”上,正在從事半導體科技研發工作的2022級前沿工程博士生趙寧表示,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學習實踐中,刻苦努力、勇攀高峰,全力打好核心技術攻堅戰,突破關鍵“卡脖子”技術,加快推進國家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2023年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表示,新的一年要有新氣象、新作為,要振奮精神、提振信心,把持續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落實北大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結合起來,和扎實推進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結合起來,和高質量推進實施學校“十四五”規劃結合起來,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站在新的起點上,北京大學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匯聚起爬坡過坎的強大精神力量,增強歷史自信與歷史主動,努力譜寫嶄新的發展篇章。(文/王顏欣 王鈺琳) 

來源:北京大學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