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更好的教育 更好的未來

2022年10月22日08:5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青島藍谷高新區東皋埠小學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收獲小麥。新華社發

在天津舉行的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參賽選手在實訓沙盤前操作機器人設備。新華社發

西安市航天中學學生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航天液體動力展示中心參觀。新華社發

【聚焦】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這十年,我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這十年,教育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這十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佔GDP比例連年保持在4%以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

更好的教育筑就更好的中國。未來五年,教育的中國特色將更加鮮明,教育公平將持續推進,14億多人民共享的更高質量教育將在奮進探索中變為現實。

1.立德樹人 播下理想信念火種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是十年來貫穿我國教育發展的一條主線——將立德樹人上升至“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戰略高度。

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毗鄰中共一大會址。

2006年,盧灣一中心小學成立“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專門服務中共一大紀念館,紀念館也成為學生們特別的課堂——將紅色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

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代表第一次帶領學生參觀中共一大紀念館時就注意到,孩子們很開心,但聽講解時“不夠認真”。那次參觀后,她多方調研,提出希望建立一支由少先隊員組成的講解員隊伍——“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

吳蓉瑾代表說:“總有人問我,帶孩子們去中共一大紀念館做小講解員,孩子們弄得懂、講得清嗎?”

經過多年實踐,吳蓉瑾代表的回答更有底氣:“在兒童情感啟蒙的關鍵階段,在他們心裡種下紅色種子,他們才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

“接受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應當從孩子抓起,把波瀾壯闊的黨史變成一個個通俗易懂、精彩紛呈的小故事,並由孩子們來講解,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她說。

如今,“中共一大紀念館講解”已成為盧灣一中心小學必修課,覆蓋全部年級。吳蓉瑾代表認為,“紅喇叭”小講解員的培訓過程和一次次講解的過程,也是他們將講解內容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過程。“澆樹澆根,育人育心”,更多的“紅喇叭”響起來,讓對孩子的思政教育從“育心”開始。

生動的歷史場景、獨特的授課方式、創新的教學模式……當前,各地各校正在用新穎有趣的“大思政課”,著力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筑牢人生根基。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的《2020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德育狀況監測結果報告》顯示,被調研的學生普遍具有積極人生價值觀。

2.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隨著“雙一流”建設扎實推進,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校創新能力持續提升: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制成功“九章”量子計算機……

十年來,高校及其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總量的67%、國家技術發明獎總量的72%,連續三年牽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十年間,高校專利轉化金額從8.2億元增長到88.9億元。

“北京大學建立健全有組織的科研攻關機制,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凝練科研攻關方向,努力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代表介紹。

十年來,北京大學有3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在納光電子、塞罕壩生態系統、口腔醫學等領域方向新認定10余個國家級基地。

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代表介紹,南開大學注重抓學科突破、科研創新,實施“學科引領與會聚”戰略,強化一流學科重點支持導向,鞏固文理傳統優勢,加快布局現代工學體系,發揮南開文理綜合、基礎研究優勢,強化大項目、大團隊、大平台、大成果的有組織培育。

目前,我國基本上形成了層次清晰、布局合理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取得了一批標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高校科技創新活力不斷激發。

3.推進綜合改革 回歸教育本質

新的時代,賦予中國教育新的使命。迎難而上,中國教育作出響亮回答——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十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將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不斷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方法。

其中,關系百姓切身利益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尤其引人關注。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啟動了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截至目前,29個省份分五批進行高考綜合改革,基本形成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中國特色招生考試模式,健全了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

“2021年,‘新高考’在江蘇平穩落地、首戰告捷。實現考情、教情、學情‘三個向好’,更多江蘇學子獲得適合的高等教育機會,家長和社會對高考工作的獲得感、滿意度持續提升。”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代表說。

葛道凱代表細數了“新高考”的優勢:

——人才選拔科學性得到加強,高考命題體現了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和知識為基。

——社會公平保障性得到加強,高考成績復核人數、信訪咨詢數量等持續減少。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得到深化,實現“招—考—教—學”良性互動,引導高中教學回歸立德樹人、回歸課程標准、回歸課堂主渠道。

“我們將穩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與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挂鉤,明確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發展、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評價內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葛道凱代表表示。

行穩致遠,一系列改革創新之舉持續推進,一串串令人振奮的成效初步顯現:

一年多來,“雙減”政策推動教育生態持續好轉,學校書面作業總量和時長得到有效控制,作業質量不斷提高,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大幅壓減,讓教育回歸本質。

職教改革深入推進。目前,全國基本實現了每個縣至少有一所中職、每個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職,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

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落地,探索、建立和完善分類多元、科學有效的教育評價體系,“五唯”頑瘴痼疾正加速破除。

4.守住民生底線 促進教育公平

更好的教育,是對公平的堅守,是對孩子們成長的時刻關注。

近日,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效果綜合評價出爐,十年來,各年齡段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和體重水平逐年升高。我國兩次提高補助標准,從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5元,截至2021年底,該計劃已惠及學生3.5億人次。

和身體強壯同樣值得珍視的,是孩子們“走出大山”的機會。

2012年以來,95萬余名學子通過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走出貧困地區,走進重點大學。

“北京大學2013至2022年,通過國家專項計劃、‘筑夢計劃’高校專項計劃錄取本科學生2413人,佔錄取本校本科生總數的8.4%。與十年前相比,農村學生和中西部學生在本科生中的佔比,均提升了6至7個百分點。”龔旗煌代表說。

教育公平,不僅在於機會增多,還在於區域協同發展。

南開大學積極參與對口支援中西部高校工作,承擔了對口支援延邊大學、喀什大學、桂林旅游學院等高校的任務。陳雨露代表表示:“我們結合受援高校綜合實力和學科特點,因地制宜制定幫扶措施,全方位提升受援高校教學科研水平,取得了積極成效。”

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代表表示:“促進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進步,需要西部高校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率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跳出區域觀念的思想桎梏和思維慣性,樹立志存高遠、勇爭一流的發展意識。”

馬小潔代表說:“蘭州大學將牢記囑托,堅定自信、增強主動,深入拓展和豐富與西部省區市的戰略合作,賦予學科、科研以區域人文、自然稟賦特色優勢,在搶抓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中,加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當好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領頭羊’。”

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線,推進教育公平,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邁上了發展快車道,為教育公平寫下新注腳。

(記者 陳鵬 晉浩天)

(責編:何淼、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