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優化資源,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022年10月17日08:51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優化資源,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在重慶兩江新區星湖學校教學樓頂的向日葵園,學生們在向日葵全融合趣評嘉年華測評中採集向日葵標本。 新華社記者 黃偉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系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十年來,人民受教育機會得到有效保障,教學改革、育人方式轉變持續推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教育的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教育系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教育的中國特色更加鮮明,取得歷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保障人民受教育機會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場控輟保學之戰正在打響。這被當地稱為命運之戰、未來之戰、振興之戰和長治久安之戰。

  因受涼山彝族自治州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以及民族因素影響,適齡兒童少年失學、輟學問題非常突出。2018年起,涼山彝族自治州舉全州之力,讓孩子回到學校:摸清人數,勸返復學,在交通要道設置勸返檢查點,對不送適齡兒童入學的家長開展司法訴訟,又在有限財力下,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補充教師隊伍……

  經過艱辛努力,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控輟保學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勸返了6萬余名輟學學生。

  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巴鈴鎮塘房小學是一所偏遠的村級完全小學。從2004年發展至今,該校師生將處在被當地村民稱為“石旮旯”裡的塘房小學,辦成了一所教育質量較好、學生和家長信任度高、有一定示范作用的寄宿制學校,學生從75人發展到555人,輟學率為0,教職工從3人發展到42人。

  辦好義務教育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2012—2021年,我國義務教育在實現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實現了縣域基本均衡發展,成為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史上又一個裡程碑。

  目前,在實現全面普及的基礎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比十年前提高3.6個百分點,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不僅要“有學上”,還要“上好學”。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分析,“擇校熱”是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要與供給不足之間矛盾的集中反映,這使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為必然選擇。

  2011年,北京小學在北京市西城區教委的支持下率先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個公辦學校組建的教育集團,開始了集團化辦學的探索。李明新說,以北京小學天寧寺分校為例,原來天寧寺周邊北京戶籍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會擇校,該校一年級隻能招2到3個班的學生,而且多為非京戶籍的流動人員子女。2014年北京小學天寧寺分校進入教育集團后,當年就實現了本地戶籍學生的大量回流入學。家長感嘆,他們也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李明新表示,在教育改革發展探索中,要堅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准。

  “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我國義務教育實現了入學機會公平和基本辦學條件公平的兩次偉大飛躍,現在正在向公平包容、人人共享的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邁進。”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學部教授張志勇評價。

  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撐

  在一系列大國工程中,活躍著我國高等學校的身影。

  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超過4430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

  通過“211工程”“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計劃,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十年來,我國高校獲得全部國家自然科學獎的67%、國家技術發明獎的72%,連續三年牽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高鐵、核電、生物育種、疫苗研發等重點領域,高校科研人員也提供了關鍵技術。他們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用科技創新,書寫著報國答卷。他們還將實驗室的成果,變成惠及人民群眾的產品。例如,清華大學張林琦團隊自主研發了我國首款獲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團隊研制的宣肺敗毒顆粒在縮短新冠肺炎病程方面有著良好療效。

  十年來,高校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突破6.5萬項,專利轉化金額從8.2億元增長到88.9億元,增長接近10倍。

  這是如何做到的?究其根本,科技成果本身的質量是內因,政策激勵措施是外因。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說,近年來,教育部結合高校實際,一方面提升成果質量,扭轉高校專利“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的不良導向,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激勵,採取多種舉措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成果轉化獎勵力度,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目前,高校普遍將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比例達到90%以上。

  和普通教育為同等層次、不同類型的職業教育,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了技術技能人才。

  十年來,職業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革,緊盯產業鏈條、市場信號、技術前沿和民生需求,推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目前,全國職業學校共開設1300余個專業和12萬余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使人才培養結構調整與需求結構變遷更好地對接,為我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提供了有力支撐。

  大力發展素質教育

  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在課后服務時段開設有意思的學科課程,為學生提供配音、演說等可選擇的課程,打造“作業超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定制化作業。他們還可以在本年級或者跨年級走班,和“導師”一起探究問題。

  這也是“雙減”政策后的新變化。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雙減”文件,旨在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一場義務教育的深刻變革,就此啟幕。

  前不久,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回顧了“雙減”政策實施一年多來的改變。他表示,“雙減”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理解和支持。“雙減”工作進展平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在校內,主要實現三個提高:提高作業管理水平,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國家還建設了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在校外,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大大壓減,線下機構壓減比例達到95.6%,線上機構壓減比例達到87.1%﹔校外培訓價格明顯下降,平均下降4成以上﹔防止隱形變異和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治理工作也在深入推進。

  考試招生制度對教學改革和育人方式轉變也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它是國家基本教育制度,關系國家發展大計,關系百姓切身利益,關系青少年健康成長。在“雙減”正式落地之前,相關改革一直在推進。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啟動了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指導29個省(區、市)分五批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如今,基本形成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中國特色招生考試模式,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更加完善。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秉林說,黨的十八大以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緊緊圍繞“學生成長、為國選才、社會公平”三個目標,進行了系統性、整體性改革,推動教育領域產生了格局性變化。

  現在,考試有了“新模式”,新高考方案的考試科目由“固定組合”向“多元選擇”轉變﹔評價有了“新機制”,各省普遍建立統一的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引導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有了“新常態”,高中全面開展選課走班,教學模式由“齊步走”向“個性化”轉變﹔招錄有了“新方式”,學生報考由側重“學校”向“學校+專業”轉變,考生志願與錄取更加精准地匹配,使更多學生“錄其所願”。

  全程見証此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鐘秉林強調,未來,還要及時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的期盼。(記者 張蓋倫)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