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家庭教育的重要滋養

2022年10月10日08:3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重視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麼樣的家教,就有什麼樣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02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審議通過並於2022年1月1日起實施。這部法律的出台,是繼“雙減”政策之后,國家在教育改革領域的又一重要舉措,將進一步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在以“養正”之學為核心,以家庭教育為載體的教育傳統下,我們要更加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滋養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應強調“涵養正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蒙以養正,聖功也。’就是說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蒙以養正”出自《周易·蒙》卦,“養正”是中國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一種價值取向、精神追求,它指向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昂揚的進取精神。“養正”,就是養正道、養正氣。孟子講“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無論是從個人層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還是從國家層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養正之學”構筑了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升華了中華兒女優秀的道德品質,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培養一個正直、有德行的人仍然是我們當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間課堂,都有責任和義務在他們青春懵懂時,帶他們走好人生第一步。也隻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養正氣,走正道,青少年才能在不斷成長中堅定信念、勇挑重擔、展現擔當。

家庭教育應注重“人格教育優先”。在傳統家國同構的社會模式下,家庭、家族教育是實現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幾千年的傳承中,家庭教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原則,如重視孝、仁、誠、勤等教育原則。“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孝經》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論語》記載,“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孟子提出“性善論”,主張“仁者愛人”,認為每個人的本性善良,要與人友善。宋代呂祖謙在《少儀外傳》中講:“向善背惡,去彼取此,此幼學所當先也。”在他看來,保有自己的仁愛之心,追求善而背棄惡,是青少年成人的基礎。“誠”是立身處世的根本。人無信不立。《中庸》講“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純正蒙求》中記載司馬光五歲的時候,剝不開一個青皮核桃,家人用熱水幫他泡開,后面司馬光的姐姐從外面進來,問是誰剝開的,司馬光便說是自己剝開的。父親聽到后,斥責其說謊話。這件事情對司馬光影響很大,“終身不敢妄語,待人惟以誠信為尚”。“勤”是處身居業的前提。《周易·乾》卦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傳統家庭教育重視培養子弟的勤勞作風。呂本中《童蒙訓》認為“勤”是立身為善之本,是處身居業之先。“勤勞者,立身為善之本,不勤不勞,萬事不舉。”

“重在躬行,寓教於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言傳身教,重在躬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並塑造子女的人格。父母為人正直則子孫多慈孝。沒有原則的愛是教育不出人才的,嚴慈相濟是家庭教育中最難把握的一點,其弊者常在於溺愛有余而威嚴不足。在中國古代教育家、《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看來,人們之所以不能教育好子女,在於當其犯錯誤時,出於疼愛之心,不能及時訓誡。顏之推自述幼年喪父,由其兄長辛苦撫養長大,但兄長疼愛有余而管教不足,因此沾染了一些不好的習慣,等到自己年長,習慣成自然,便很難改正。教育子女僅有嚴或光有愛都是不夠的,一定要嚴慈相濟,寓愛於教。當一個家庭中有多個子女時,如果父母不能做到公平,對子女的性格養成便會造成傷害。顏之推講:“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春秋時期,共叔段為鄭國國君鄭庄公的同母弟,因其母武姜偏愛共叔段,共叔段便在母親的幫助下謀劃叛亂,最終被鄭庄公擊敗而客死他國。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其天賦和特長,“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作為父母應當善於發現子女的特長,因材施教,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而有所偏愛。寓教於樂,人文化成。青少年對社會和事物的認知尚處於懵懂的成長過程中,古人在教育孩童時,注重通過寓教於故事這種形象生動的形式來達到教育目的。宋代楊億所著《楊文公家訓》將孝悌忠信和禮義廉恥的思想通過故事的方式表達,使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當這些活潑生動的故事烙在孩童心中時,正直、善良的德行便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露了。今天,我們的家庭教育也應該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遵循他們成長的規律,循循善誘、春風化雨,讓孩子們在家庭成長中既有健康的身心,又有良好的品格,不斷朝著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成長前進。

(作者:吳國龍,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市基地特約研究員)

(責編:何淼、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