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人民至上”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理路

胡樂明
2022年10月05日09:2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遵循。作為基於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經濟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堅持人民至上這一重大原則,並將其作為理論體系得以展開的邏輯主線。圍繞這一主線,筆者認為,從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出發,廓清堅持人民至上的微觀和宏觀經濟邏輯,闡明如何達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可以構建出適應時代需要的“人民的政治經濟學”。

將生活需要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堅持人民至上,必須真切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生活需要是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馬克思雖未清晰界定生活需要,卻從不同角度詳細討論了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及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等生活需要的具體類別和結構體系,使生活需要范疇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以及經濟危機理論中發揮著“隱秘的主要作用”。馬克思認為人類的社會活動可以分為生活和生產兩大基本類型,生活活動是人類的“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生產活動是人類的“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生活需要是連接生活活動與生產活動的紐帶,人類無限發展著的生活需要是人類歷史發生發展的基本動力﹔從生活需要出發深入分析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能夠真正揭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內在動因與歷史過程。

將生活需要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符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邏輯。人類的生活活動包括個體、家庭(群體)以及社會等不同層面的活動類型,並由此產生個體需要、家庭需要及共同需要等各類生活需要,它們分別由個體行為和私人產品、家庭行為和家庭產品以及公共行為和公共產品予以滿足。但相對於人類無限多樣的生活需要而言,用於滿足生活需要的資源卻是稀缺的,人類社會必須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篩選生活需要以及資源的使用方式,包括確定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結構、政府行為和市場作用的邊界。這樣,作為起點范疇的“生活需要”便包含著此后展開的一切矛盾的胚芽,包括生產與消費、政府與市場、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的矛盾。以“生活需要”為邏輯起點,沿著“生活過程—生活需要—生產過程”的邏輯線索,全面剖析人民群眾各類生活需要及與之相應的生產組織、生產活動和調節機制,可以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構建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將生活需要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邏輯。《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的偉大實踐,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愈益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處理信息與增強激勵的獨特優勢,有效組織各類要素進行分工合作,同時不斷完善政府職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更多社會資源用於公共產品的提供,努力平衡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生產,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不僅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要,也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類需要﹔不僅努力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也努力滿足人民生活的發展需要,滿足人民對於“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

促進形成勞動與資本之間和諧穩定的合作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微觀邏輯

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必須首先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眾多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之間的合作過程,各類要素尤其是勞動與資本之間能否構建和諧穩定的合作關系是影響各個行為主體之間合作效率和生產效率的關鍵。馬克思指出,勞動是生產的真正靈魂。服從於堅持人民至上原則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應更加充分保護勞動者權益。同時,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又要求必須充分釋放資本和其他各類要素的發展潛力和合作潛能,促進共同建設、共同創造、共同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微觀分析既要落實“以勞動者為中心”的理念,又要兼顧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權益,促進實現勞動者權益合理保護基礎之上的勞動與資本之間和諧穩定的合作關系。

促進形成勞動與資本之間和諧穩定的合作關系,必須努力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首先,促進勞動、資本等各類要素所有者共享企業發展過程,打破資本所有者對企業經營管理權的壟斷。勞動者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不僅是保障和提升其權益的需要,也是現代公司治理的客觀要求。應積極推動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變革,通過合理共享使各類要素積極參與企業發展。尤其是必須健全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積極探索企業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有效方式。其次,促進勞動、資本等各類要素所有者共享企業發展成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獲經濟剩余是各類要素合作過程的結果,各類要素所有者理應共享企業剩余、分享企業利潤。尤其是應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穩定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真正做到企業發展成果由企業職工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深入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生產活動和一般勞動過程及其制度結構,探尋堅持人民至上的微觀經濟基礎。

促進形成勞動與資本之間和諧穩定的合作關系,必須發揮政府以及社會組織在微觀經濟領域的積極作用。促進實現勞動者權益合理保護基礎之上的勞資和諧,必須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同時引導工會及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發揮積極作用。政府應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依法規制企業壟斷行為,防止由於企業壟斷行為和資本無序擴張導致生產秩序的混亂和勞動關系的扭曲。適應新經濟、新業態帶來的勞動關系新變化,拓展政府調節范圍、創新調節手段,覆蓋各類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保護,出台新的勞動關系認定標准和方法,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的勞動合同、勞務管理的相關規定。規范和引導工會組織、行業協會和雇主組織建設,合理界定他們參與企業治理的作用邊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除了應當關注企業這一微觀市場主體,也必須深入研究政府以及工會、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在微觀領域的作用。

圍繞就業優先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宏觀邏輯

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還必須明確整個社會宏觀經濟運行的優先目標。我國是人口規模龐大的發展中國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依然是且將長期是人們的謀生手段。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宏觀分析必須圍繞就業優先這一宏觀經濟運行的目標導向,摒棄西方主流經濟學片面強調GDP增長的宏觀邏輯,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技術和產業發展導向,深入探索促進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就業的經濟發展方式、制度安排和政策選擇。

探索和構建實現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方式。當前世界范圍內快速發展的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標志的產業革命,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方式。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既改變了社會生產組織方式,也改變了生產要素投入比例﹔既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也替代了眾多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馬克思的宏觀經濟分析表明,如果任由資本邏輯和市場邏輯統攝技術進步和發展方式的選擇過程,經濟發展必然導致龐大的“相對過剩人口”。面對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握好數字技術的應用與促進勞動就業的平衡,鼓勵勞動偏向型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放大數字技術的就業創造效應,同時努力推動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產業的協調發展,擴大傳統產業吸納就業人口的規模﹔立足實現更高水平自立自強,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維護產業鏈安全,為廣大勞動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維護勞動者就業權利,促進勞動者實現自主就業和體面勞動,真正實現發展依靠人民。

探索和健全實現就業優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體系。堅持就業優先戰略,要求政府秉承就業是民生之本的原則,擺脫“GDP優先”的束縛,以就業優先為指導制定促進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體系。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時代趨勢,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現勞動者人力資本提升與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同頻共振。制定覆蓋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政策,設計與勞動關系脫鉤的社會保險項目,加強對平台勞動者等新興就業群體的權益保護。適應農村遷移勞動力流動需要和就業願景,完善面向農民工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體系,增強農民工抵御失業、轉崗就業的能力,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營造公平就業的制度環境。

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歸宿

堅持人民至上,旨在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因此,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民至上為邏輯主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然的邏輯歸宿,是從人民群眾生活需要出發展開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指向。

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主要取決於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的滿足程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富裕,顯然無法達到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生活資料按需分配的富裕程度,而是在滿足人們生活基本需要基礎上最大程度滿足人們生活發展需要,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基礎上最大程度滿足人們政治、社會、文化等生活需要,在滿足人們生活共同需要基礎上最大程度滿足人們生活差異化的個體需要。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首先闡明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以及相應的生產活動和制度安排。

勞動與資本之間和諧穩定的合作關系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微觀基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無論是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要還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都必須充分釋放各類生產要素的創造活力和發展潛力,尤其是必須促進勞動和資本之間的和諧合作。世界經濟發展歷史表明,勞動與資本之間關系是否和諧穩定是影響經濟增長、財富積累和分配平等的關鍵因素。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微觀分析必須圍繞勞動與資本的合作關系這一軸心,直面影響二者關系和諧穩定的各種問題與挑戰,為促進勞動與資本之間和諧穩定的合作關系、夯實共同富裕的微觀基礎提供學理支持。

就業優先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宏觀保障。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所有社會成員一個都不能少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的富裕,是全體人民辛勤勞動、共同奮斗創造的富裕。必須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最大限度激發全體人民參與經濟建設和現代化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為全體人民提供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和體面勞動,筑牢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宏觀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宏觀分析必須明確就業優先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導向,探索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就業的發展方式和政策選擇。

(作者:胡樂明,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ZDA014〕階段性成果)

(責編:李依環、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