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教育事業:

重質量重內涵,夯實教育強國根基

2022年09月29日08:3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重質量重內涵,夯實教育強國根基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十年答卷】

一塊黑金色的電路板,導線連接起電阻,會勾勒出校園的輪廓,掃描電路板,能夠生成3D校園圖景,進入“元·成電”AR系統,這個令人驚訝的“黑科技”只是一份大學錄取通知書。8月29日,5076個年輕人拿著這個通知書走進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的電子科技大學,開啟了他們“求實求真、大氣大為”的大學之旅。電子科技大學,是我國兩千多所高校之一。

2022年秋季,全國大中小學井然有序地開學了,校園生活依然像往常一樣熱火朝天,但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這十年,中國教育一直在探尋一個問題: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什麼樣的教育才是人民滿意的教育?高質量、高水平、內涵式、自主創新、提質增效……這是一份持續書寫、徐徐展開的答卷。

1 “元實力”: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12歲的我,夢想成為一名舞蹈家,學習之余一直在堅持練習舞蹈。我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天我流下汗水,明天能收獲希望、實現夢想。”河南省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學生余正宣把自己的夢想畫成一幅畫,綠茵茵的草地,小小的女孩立在一個大大的彩球上。

童趣、詩意、色彩明麗,朝氣蓬勃、元氣滿滿。

這是優質義務教育期待的景象,也是深入推進“雙減”以來基礎教育初步呈現的景象。

從大量機械重復的“壓力作業”到少而精甚至可以自主選擇的“配方作業”,從奔波於各種課業輔導培訓到快樂地沉浸在自己的興趣中,中小學孩子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折射出基礎教育正在發生的質變——從課堂教學水平、作業管理水平提高到教師、家長的教育觀念轉變,從教育評價改革再到真正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核心素養落地,讓教育質量起飛。基礎教育的底子打好了,元氣滿滿的少年們才能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人。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勞動教育進課堂、國家安全教育進課堂、革命傳統進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貫穿大中小學的思政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讓廣大青少年懂得“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提升質量一直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任務。十年來,黨和國家制定頒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系統回答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確定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標。”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尹后慶說。

廣大青少年從思政課上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實踐的力量,培根鑄魂,這正是中國教育“元實力”的源頭活水。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這響亮的聲音,是青春的誓言,青春的禮贊,也是中國教育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底氣所在。

2 “硬實力”:給每個孩子人生出彩的機會

2011年邢小穎考入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時候,沒有人會把她和清華大學聯系起來。三年高職畢業后,她以專業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任教。

“過去這十年,是職業教育給了我人生出彩的機會。”邢小穎說。

現在的她,致力於將專業領域的大國工匠元素融入課堂,用工匠精神感染學生,讓他們體悟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自豪。

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背后,中國職業教育的硬實力功不可沒,盡管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往往被當作短板。也正因此,職業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升更能體現中國教育這十年的質量提升。

十年來,中高職學校累計培養畢業生7900多萬人,他們活躍在各種制造、工程的生產一線,譜寫自己的人生華章,職業教育也在守正創新中實現了新的歷史跨越。

全國中高職學校超過萬所,開設1349種專業、12萬個專業點,現代學徒制試點558個,與2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辦學的機構及項目1000多個,接收留學生2萬多人,被(國)境外採用的專業課程2000多門……

“十年來,我們相繼邁上了3個大台階。”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介紹,一是質量提升,二是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確立了類型教育的定位,三是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

“中職—職業專科—職業本科”的體系、“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讓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職業院校學生的成長路徑更加通暢。

“推進職普融通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客觀要求。”陳子季說。

現在,全國4500多所職業學校支持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實踐和職業啟蒙教育,輻射中小學生超過1500萬人次。學生的成長成才路徑有了更多選擇。

從層次走向類型、從政府主體走向多元參與、從規模擴張走向內涵發展。十年披荊斬棘,十年繁花似錦。

3 “銳實力”:著眼未來,勇毅前行

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自主研發“天鯨號”,實現了我國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發和產業化,完成了從“被封鎖”到“出口管制”的歷史性跨越。

南昌大學開創了世界LED照明第三條技術路線,解決了LED照明芯片的“卡脖子”問題。

清華大學薛其坤團隊牽頭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近年來的重大原創突破。

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發現了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解決了困擾不對稱催化領域半個多世紀的難題。

復旦大學趙東元團隊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論、中國科技大學牽頭研制的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華中科技大學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西安交通大學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鋰合金……

在神舟飛天、北斗組網、羲和逐日等一系列大國工程中,數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問題上作出了貢獻。

踏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20余次到高校視察並發表重要講話,20余次給高校師生回信。

中國高等教育沒有辜負這殷殷囑托、深深期盼,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每一朵在前沿尖端上盛開的鮮花,都來自土壤深處持續不斷的努力。每一個科研成果,都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服務國家戰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成果。

“雙一流”建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破五唯”、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交叉學科融合……

十年來,中國高等教育一直在推動建立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加速發展的大格局,一直在瞄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力,一直在培養能擔大任、能挑大梁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上下功夫。

“這十年,高等教育開始了內涵式的高質量發展,內生活力不斷加強。今天,中國的高等教育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高等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整體實力和辦學質量都達到了歷史上最好的水平。”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說。

(記者 李玉蘭)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