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暑期老師都在忙什麼?三尺講台外,執著是他們的最美底色

——小學老師篇

記者何淼 實習生徐瑋辰
2019年08月29日13:57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老師經常被比作園丁,那是人們在贊譽其辛勤育人的品格。不過,現在教師們的長假,也著實令不少人“眼紅”。綠樹蔭濃夏日長,暑假裡老師們都去哪兒了?又都在忙些什麼?人民網記者近期採訪了多位小學教師,發現老師們在假期也很難閑下來,他們利用假期關注社會,深入基層,不忘初心、潛心育人,身體力行做新時代的引路人,用執著和熱忱譜寫出動人的時代篇章。

於萌、李京:教書是責任,是對學生的承諾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宴會結束后,由北京景山學校金帆舞蹈團35名小學生帶來的京劇節目《刀馬旦》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節目獲得了圓滿成功。作為演出人員中唯一一個平均年齡最小的非專業團隊,幾十天的時間裡,這些“身高一米二五”的小學生們接受了不下十次的節目審核,進行上百次節目排演與修改,最終以零失誤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於萌在指導學生舞蹈動作

“那段時間真的讓人很難忘。”作為孩子們舞蹈老師的於萌,再談起那段經歷依然是感慨萬分,“第一次審核的時候,很多孩子都是沒有正式登過台的,其中最小的隻有二年級,上台前孩子們都特別緊張。我其實也很緊張,但不能挂到臉上,讓孩子們看出來。我告訴自己,再著急也要把心沉下來。”

談起演出任務面臨的最大挑戰,於萌戲稱“又當老師,又當家長”。“我們三個老師舞蹈排練間隙除了要給個別動作還有問題的孩子做指導,仨人都是‘多面手’、‘百寶箱’,隨身包裡都帶著針線、膠水和修理工具。修補道具、演出服那都是一把好手。孩子們休息了,我們還要一起研究節目動作的編排和改進。但當‘家長’可能還要更操心一些,團裡很多孩子們還小,生活還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顧,孩子生病了,吃不吃藥、吃什麼藥,我們都要電話征求家長同意。累是累了點,但這是我們必須負起的責任。”

為了引導孩子學會兼顧學習和舞蹈排練,預防孩子們因排練把學習拋到腦后,於萌經常要組織孩子們總結時間利用的方法,培養他們管理時間的能力並分析誰的方法更好。“練舞蹈不能耽誤文化課,這是底線,非常重要。”談起這個,於萌在整個交流過程中首次露出了嚴肅的表情。

於萌和學生在校園中漫步

舞蹈本來就是一項比較吃時間的興趣愛好,老師除了正式上課時間外,隻能用課余時間來給孩子們排練。於萌從2011年分配到學校就任舞蹈老師后就開始了幾乎全年無休的教學生涯。除了放學時間和周末需要給孩子排練外,每到寒暑假,於萌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舞蹈室上課﹔如果接到比賽或演出任務,休息的時間就所剩無幾了。“對我來說,放假靠運氣,人家上班我在上班,人家下班我在上班,人家放假了我還在上班。門衛大哥假期看到我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早,您又來了。’” 聊起自己的假期,她邊說著邊把自己給逗笑了。

“一開始覺得特別辛苦,但是我碰到了一群特別可愛的孩子。每次問他們累不累,他們總是一邊流著汗堅持著舞蹈動作,一邊笑著說‘不累’,在他們臉上可以看到對舞台的渴望、對舞蹈的熱愛和對藝術的懵懂追求。漸漸地,孩子們和我形成了‘戰友’關系,是他們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於萌在帶領學生練習舞蹈動作

同樣視教書為承諾,把育人記心間的,還有他。

李京是北京景山學校教授機器人校本課程的小學老師,通過組建興趣小組,選拔學生參賽。因為比賽常常在假期進行,因而他除了放學后忙於訓練學生,每到假期,他都活躍在各個賽場,給學生專業性的指導。身為於萌的同事,他身上那股拼勁不亞於於萌。一組數字最能說明問題,今年暑假李京因胰腺炎7月8號住院,15號學生開始訓練備戰全國大賽,李京17號早上6點半出院,9點趕到學校指導訓練,一直到22號帶領學生去山東淄博參加NOC(全國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大賽。

“每晚六點到十點多都有訓練,吃飯時間不規律,時間長了消化系統就出了問題。其實我並不是拼命,也知道這樣不注意身體可能給孩子們樹立不好的榜樣,以后我會多加注意。但這種狀態來源於對學生的承諾。記得有一次晚上八點多了,學生的家長催孩子回家,學生跟家長說,想為了明天的比賽再練習一會兒。那天晚上,孩子一練就練到晚上11點多。每當看到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對老師期待的目光,我的腦海隻有一句話,‘老師能堅持,老師不能輸!’”

林清和:身為老師,雖平凡,但充實快樂

“南勝的土樓以圓形和畚箕形居多,而方形的較少,如今南勝僅存的方形樓也隻有寧勝樓和敦洋樓了。眼看著家鄉的一座座土樓坍塌、消失,民間許多的老行當、老手藝逐漸沒落、失傳,總覺得需要有人用文字和影像把它們記錄下來,並流傳下去。” 從去年開始,南勝小學的林清和老師就利用假期,走訪南勝各地,進行實地考察。

走進福建漳州南勝鎮,這裡四面環山,山上不時來往著柚農們,村鎮大多都聚集在山間的平地之中。有些鎮子中,還依稀可見石質的三層土樓,但由於年久失修,許多土樓已經略有坍塌。其中有一座名叫敦洋樓的方形土樓保存相對完好,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在林清和的微信公眾號裡,記錄了南勝的傳統建筑、歷史古跡、民間風俗和坊間手藝。“為了尋找太極峰的摩崖石刻,我在微信群招募了愛好者深入太極峰腹地,幾經周折,終於讓一些年代久遠的摩崖石刻重現在世人面前。”

在學生眼裡,林清和是一個“痴心山水”的語文老師,他有滿肚子有趣的故事。一到假期,林清和就約上三兩好友,到人煙稀少的古厝,到荒草叢生的巷道,有時一呆就是一天,有時還會帶上學生們一起。林清和用文字記錄下旅途上的所見、所聞、所感,並把它們帶到自己的課堂上。

在學生看來,林清和的語文課充滿了新奇的事物。“林老師很會講故事,他給我們講小時候捉螢火虫、掏鳥窩的許多趣事,講假期尋古跡、聽薌劇的故事,就好像聽童話故事一樣。他帶我們認識了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也讓我們懂得要尊重歷史、熱愛家鄉!今年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去了土樓,我還寫了一篇游記呢!”

林清和與學生暑期採風時的合影 

林清和認為,身為老師,雖平凡,但充實快樂。為人師如果能利用好寒暑假,服務於學生、服務於社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想留住古鎮的‘根脈’,但單憑我一己之力是不夠的,我希望通過我的講述讓學生了解南勝的風土人情,當他們有一天離開家鄉,也能記住鄉愁。”

王格:老師暑假去哪兒,教材說了算

“太好了,等教到《沙漠中的綠洲》這篇課文時,就可以給學生親眼看看真實畫面了。”王格興奮地說。今年暑假,她去到了包頭的沙漠,拍下了我國治沙工作現狀的一張張照片和一段段視頻。“下次有機會再去新疆,看看自己在手機應用中種的樹。”王格笑著說。

王格是南京慧園街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教學到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課文,學生在學習中常常對文字中描繪的情景充滿向往,可是卻無法親眼目睹。為了能夠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彌補這一遺憾,王格每年利用寒暑假,選擇去到下學期中教材中提及的地方,為教學拍攝視頻和圖片。

王格在假期體驗宣紙制造過程 

西安的兵馬俑,王格在十年前就去過,但當時數碼設備還不像今天這麼先進,並沒有拍下清晰的圖片和視頻,想到開學后學生將學習《秦兵馬俑》這一課,去年暑假她又專程前往。西安的夏天很熱,再加上是暑假期間,去兵馬俑的游人也特別多,很多時候幾乎是人挨人,人擠人。和絕大多數游客不同,王格每到一處,不是給自己留影,而是根據課文內容,拍下相應的畫面以備用。有時看到有趣的解說和故事傳說,她還會一同拍下。“拍下這些可以回去講給學生聽,補充課文內容。最重要的是能拍下一號坑的宏偉氣勢,還能近距離拍攝將軍俑的姿態甚至表情,擠點、熱點、累點都值得。”

新學期開學了,在《秦兵馬俑》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看到王格站在高處俯拍的一號坑視頻,無不為兵馬俑的恢宏氣勢所震撼。當學生看到身披鎧甲、昂首挺胸的將軍俑時,又深深贊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制作工藝,學生談學習感受更加自豪踴躍,讀起課文更加聲情並茂。

王格在假期體驗學習書法、拓碑

在學校發放的問卷調查中,王格的語文課獲得學生最喜歡的課程稱號。2019年5月,王格在全國新媒體教學大賽中,獲得了課例一等獎和說課二等獎的好成績,但最讓她高興的是,在她獲獎的這節課裡,用到的教學視頻,基本上都是她自己拍攝並制作的。

運用自己拍攝的圖片、視頻,來幫助學生感悟課文中提及的神奇事物和美好景象,王格的做法得到身邊不少教育同行的認可,同事、朋友還常常相約一同出行。如果你問她寒暑假會去哪兒?她一定會說:“新學期教材說的算!”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幾載芳華,於萌、李京視“教師”二字為承諾,堅守本分深耕教育,隻為不負求知的雙眼﹔寒來暑往,林清和以傳承風俗民情為己任,隻為在平凡之中演繹人生真諦﹔年復一年,王格以教材為地圖,以腳步丈量河山,隻為利用新媒體,讓教學直觀化。他們只是筑夢路上的一塊普通的磚瓦,在祖國各地的三尺講台上,還有無數“大先生”,用操勞和堅守沉澱著精神沃土,讓希望發芽。 (圖/由受訪者提供)

 

推薦閱讀:

暑期老師都在忙什麼?放假難放鬆,無處不課堂——中學老師篇

暑期老師都在忙什麼?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大學老師篇

 

(責編:實習生(樊潔瑜)、何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