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暑期老师都在忙什么?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大学老师篇

孙竞 实习生曹雯
2019年08月28日09:48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老师经常被比作园丁,那是人们在赞誉其辛勤育人的品格。不过,现在教师们的长假,也着实令不少人“眼红”。绿树荫浓夏日长,暑假里老师们都去哪儿了?又都在忙些什么?本期推出大学老师篇《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北林教授栾晓峰:“明察”与“暗访”步履不停

暑假,这个教师职业特有的“福利”,让不少人钦羡不已。对于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栾晓峰来说,这个“福利”必须用到极致。

刚刚结束了青海西宁的考察之旅,马上就将踏入小兴安岭的森林湿地,栾教授在北京休整仅有的两天,被我们“逮”住了。

他所在的自然保护区学院位于北京林业大学主楼11层,在假期中仍不时有学生来来往往。“我们学院的老师们,此时大多都在野外调查或做实验,学生们也都随老师在野外或校内积极开展相关的工作。”栾晓峰说。

自然保护区学科的研究方法,除了室内实验及查找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宏观上开展生态调查,收集数据。暑假,在栾晓峰看来,是十分珍贵的调查时机。

“首先从气候上,夏季雨水丰沛,温度适宜,动植物生长旺盛,得到的数据丰富详实;其次,师生有两个月的整块时间,可以集中精力深入考察。”

栾晓峰与学生们在野外考察

在刚刚结束的青海考察中,师生5人带着GPS、望远镜、红外照相机等设备,在野外捕捉昆虫、采摘植物标本、观测鸟类,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1辆车、5个人、人均负重最多的时候达到30斤。他们的调查区域有些地势险峻、道路崎岖,车上不去就只能徒手爬。几年下来,跟着他的学生们都练就了一身“翻山越岭”的好本事。

好在天公作美,青海考察顺利完成。然而,并不是每次考察都如此顺应人意。栾晓峰回忆,前年暑假,他带着学生们在湖北山区考察,走到一半,道路被水冲断了,他们便只能踩着山石,小心翼翼地趟水。怎料,一个不留神,栾晓峰连同他的设备,一起跌入了湍流之中。

“那次设备进水了,照片都找不回来了,太可惜了!”提起这次危险的遭遇,栾晓峰连连摇头。

在野外,除了要面对变化莫测的恶劣天气,还要时时提防蚊虫的叮咬。“有时,被一个不知种类的虫子咬一下,有可能是致命的”,栾晓峰深刻知道其中的利害。多年的考察中,他的耳朵、手背、身上都被蜱虫叮咬过。这种虫子让人闻风丧胆,而栾晓峰早已深谙应对之术。但对于学生,他还是极为担心,每次出门前,对于如何应对野外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危险,他都要反反复复强调很多遍。

除了“明察”,栾晓峰这几年暑假的安排还有一项“暗访”。

他发现,鸟市上经常出现一些珍稀的野鸟,价格炒得很高,许多爱鸟之人不惜斥重金购入。在此驱动下,恶性、违规的野鸟产业链露出苗头。

于是,栾晓峰带上三两个学生,前往北京各大花鸟市场实地调查。那些被隐藏在密闭鸟笼、甚至汽车后备箱里的珍稀野鸟,也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他们一边假装为买鸟人与卖家搭讪,一边默默记录下野鸟的种类和数量。

不是科研项目、没有人支持、也没有经费,栾晓峰与学生们的这项调查已经坚持了5年。烈日炙烤下的北京夏天,他们从北边的沙河到东边的通州,几乎跑遍了北京城。让栾晓峰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对野鸟市场的打击力度逐步加大,非法贩卖野鸟的黑市已经越来越少了。

一年中酷暑的两个月,即便是假期,在不少人看来也是“苦炎热”,而始终马不停蹄奔走的栾晓峰却独爱其“夏日长”。

“我们这个专业,有些教学内容必须走出去才能学到。例如,如何在野外放置红外相机,相机的参数、放置的角度、方向、高度、距离、光线怎么调整等,只有经过实地操作,学生才能掌握。这样一来,假期就成为了我们外出教学的最好时光。”栾晓峰的暑假,也因此容不得半点虚度。

西工大教授乔吉超:“学校放假、学术不放松”

翻开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教授乔吉超的暑期安排工作簿,一行行记录密密麻麻:

“与研究生一起进行两个重要实验的验证工作,完成相关的学术论文撰写与修改;参加三个重要的学术会议;秋季学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备课……”

四十多天的暑假,在乔吉超的眼里,同样异常珍贵。

乔吉超在实验室工作

“大学教师平时都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精力都放在了教书育人上,时间碎片化非常严重。暑假期间,可以集中对科研难点工作进行梳理、思考,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实验,可以系统深入地进行。”

乔吉超的研究方向是非晶合金的粘弹性力学行为研究,在上半年的时候,他和研究生在非晶合金中发现一种反常的内耗行为,他们怀疑是一种实验误差。

暑假里,本科生都已经放假,校园里非常安静。乔吉超沉下心来,带着研究生们在实验室埋头研究。经过一次次重复的实验,他们终于发现,这种反常的内耗行为是典型非晶合金体系的共同特点,相关的物理机制也一清二楚。

与日常教学时的实验相比,暑假期间,乔吉超更加注重对学生科研思路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放假留校的学生们每天积极地进行实验和文献整理工作,每周定期进行一次课题组内的讨论,发现的新问题都能很快被解决。

为了加强研究生对所学领域前沿信息的了解,乔吉超利用暑假期间邀请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师范大学Vitaly Khonik教授到西工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他也会安排学生们到相关的国内合作教授课题组进行短期的交流学习。

“学校放假、学术不放松”,乔吉超说,“在我看来,大学老师的暑假更像是一种难得的最佳时期,可以长时间的进行实验、理论推导、备课和编撰书稿。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安静的给自己的科研进行充电,为下一步教学工作的深入准备提供一个缓冲期。”

华师大教授杨生勇:把目光投放乡野,去读懂中国

带领10个研究生前往湖北省5个县市,进入60位困境儿童家中走访进行实地调研,是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湖北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生勇这个暑假最重要的工作。

“我们关注的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 杨生勇介绍。

杨生勇同村干部一起探讨完善基层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思路

把这项田野调查安排在暑假,是因为考虑到此时学龄儿童都放假在家,各类组织也正在集中开展服务。“这种状况有利于我们全景式观察儿童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及相关服务的现状及成效”,杨生勇说,“同时,在假期中,师生们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开展学术研究,特别是进行调研”。

在民政部门的协助下,杨生勇和研究生们采取逐户家访和集中访谈的方式,向困境儿童问询生活情况,交流学习感想,了解帮扶政策的实施。

对于困境儿童的帮扶,湖北很多地区已经探索出一些经验,例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儿童福利主任的作用,整合社区内外的资源;建立以困境儿童为圆心的联合帮扶体系,由1名爱心邻居、1名学校老师、1名村干部、1名专业社工、1支爱心团队共同组成多层级的关爱保护队伍。杨生勇希望通过实地走访,对这些模式进行全面审视,分析其内部结构及运行机制,评估这些模式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探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

“有些家庭系统比较复杂的孩子,我们就要多花一点时间。比如有些父母罹患精神疾病的孩子,沟通起来就要更耐心一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就会格外关注”,杨生勇说。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困境儿童往往封闭于自己构建的生活方式中,自卑且难以融入群体。

于是,杨生勇要求研究生在整个调研的过程中,不仅要做研究、还要做服务,为走访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暑假作业的辅导到暑期安全知识的普及,从心理情绪的疏导到抗逆力的提升等。

在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陶园路社区,研究生们开展了提升抗逆力的儿童小组活动,通过历奇游戏体验、困境模拟、小组分享和支持等丰富形式,协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体验和分享逆境,培养儿童的抗逆力,增强应对困难、挫折和逆境的能力。

在杨生勇看来,这样的暑期实践,让大学生真切地了解社会,特别是了解国家政策对于困境儿童实实在在的关爱与保护的良好效果。在学术层面,通过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也提升了学生开展科学调查研究的能力。

“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采访最后,杨生勇引用了这句话。“这个暑假,我们把目光投放在广袤的乡野间。关怀、照顾弱势群体,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出一份力,是我们的使命与职责所在。” (图/由受访者提供)

推荐阅读:暑期老师都在忙什么?放假难放松,无处不课堂——中学老师篇

(责编:实习生(李璐)、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