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環境不全是負面因素--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學生就業環境不全是負面因素

程杰

2013年05月23日09:19        手機看新聞

  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99萬人,目前北京、上海等統計的就業簽約率僅為三成,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被認為比往年更加嚴峻,甚至被稱為“史上就業最難年”。畢業生供給總量增加、經濟增速下降、結構性矛盾突出被認為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三重壓力。但是,大學生就業形勢是否真的更加惡化?目前就業難狀況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筆者認為,應該更客觀地看待這些問題,當前大學生就業環境並非完全都是負面因素。

  畢業生供給總量持續增長,但增量已經明顯下降。今年接近700萬名畢業生再創新高,但過去多年來哪一年不是“再創新高”呢?這是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隨著大學入學率逐步提高,畢業生供給總量將會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但是,大學畢業生增速已經大幅下降,2013年新增畢業生數量不到20萬人,較去年僅增長2.8%,而這一數字2011年為4.8%,2009年為9.3%,2006年曾高達24%。從增速來看,今年畢業生增速實際上是“歷史新低”,新增畢業生數量的影響比供給總量更明顯,供給因素並沒有明顯加劇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

  經濟增速出現下降,但經濟結構已經得到優化。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為7.7%,低於去年同期水平(8.1%),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就業需求,對大學生就業來說當然不是好事。但是,經濟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今年一季度第三產業(服務業)增速高達8.3%,快於第二產業(工業與建筑業)的7.8%,也高於第三產業去年同期水平(7.5%)。服務業快速發展帶來了一個歷史性轉折,今年一季度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到48%,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的46%,而去年同期恰恰相反,第二產業比重為48%,第三產業為46%,服務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服務業的就業彈性明顯更高,吸納就業能力比一般的工業和建筑業更強,經濟結構變化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增速放緩的負面影響,需求因素也不會明顯沖擊大學生就業,實際上影響更突出的群體是青年農民工。

  結構性矛盾一直存在,但實際上趨於改善。高等教育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有專業設置、教學質量等教育自身的原因,但綜合素養和學習能力也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不能苛求所有專業與就業完全匹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也越來越重視結構性矛盾問題,教育部門正在逐步放寬高校專業設置自主權,高校也在逐步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我們不能武斷地認定結構性矛盾繼續惡化。

  社會各界關注大學生就業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要客觀認清形勢和問題,應該從更長遠的視角,不僅要重視畢業生簽約率或就業率,更要重視他們進入勞動力市場以后的長期發展,努力實現更穩定、更高質量的就業。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來源:中國科學報

(責編:林露、熊旭)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