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網>>教育>>2012高考報道_人民網教育頻道_權威全面報道高考 |
鄭赫南 |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資料圖片
12月6日是星期四,全國中小學正常上課。可是,家住上海市浦東新區、今年15歲的女孩佔海特隻能在家自學。
進入12月,各地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網上報名工作陸續開始。按照教育部等四部委《關於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全國31個省(區、市)年底前出台具體政策的倒計時已然開啟。佔海特更是期待方案的出台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滬女孩拒回原籍中考被斥“蝗虫”
佔海特的名字,取自“珠海特區”,那裡是她的出生地,也被她視為“第一故鄉”。上海被小海特視為“第二故鄉”。
“求學時,戶籍的影響無處不在。”佔海特的戶籍隨父母落在江西九江。上幼兒園時,她要為此繳納贊助費,小學時會交借讀費。第一次明顯的戶籍尷尬,是在她升初中時。很多好一點的公立初中都不招收非戶籍生,佔海特隻能接受統籌或就近分配。最后,佔海特通過考試考入浦東一所民辦“名牌”初中——上海新竹園中學(3000人報名,錄取200多人),學費每年1.2萬元。
“海特不僅成績好,而且各方面都很活躍,但班主任老師無意中的一句‘你沒有上海戶口,可能要回老家中考’,讓她開始沉默。”海特的父親佔全喜回憶說。后來,他安慰女兒:“不用擔心,到時政策會變的;政策不變的話,就寫信給政府。”轉眼就到了初三,佔海特的成績有了上升,但同學們紛紛收到中考報名的表格、文件等,佔海特卻一份也沒有收到。
佔海特班上非滬籍的同學,大多通過獲取戶口、藍印戶口(2002年以前上海市買房送戶口)、引進人才子女、港澳台居民身份、外國護照等獲得中考、高考的資格。“也不是沒有辦法,比如假離婚,而后找個上海人假結婚,就可以讓孩子獲得戶籍;或者通過假收養取得上海戶籍;甚至移民非洲取外國護照。費用都在數萬不等,這樣孩子可以取得上海中高考資格。但是我絕不會這樣做,因為這違背了做人的准則、擊破了道德底線。”佔全喜說。
佔海特和家人開始高調爭取中考機會。2012年初,佔全喜帶佔海特多次去上海市政府信訪辦、教委,十幾次跑下來,教委依然回復:“去讀中職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吧,不願意就回老家吧。”然而,老家無人能照顧佔海特,她的外婆照看著舅舅們的4個留守孩子,祖母身體不好,祖父已去世。“十幾年來,除了參加集體活動,我沒有一天離開過父母親。”佔海特不願離開父母,也不願去上中職校。
5月,佔海特離開學校在家自學;6月,絕望中的佔海特開始上網發微博呼吁教育公平,爭取隨遷子女在學籍所在地參加中高考的權利。她的遭遇,得到諸多同情、關注。特別是8月底,國務院辦公廳要求31個省、市、區年底前因地制宜出台異地高考具體政策,解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問題之后,佔海特的博客、微博人氣更高。
然而,她也遭遇了一些戶籍人士的攻擊。一些上海網友貼出認為她是“異鬧”,“不愛自己的家鄉,純屬無賴”、“實質就是想佔北京上海的便宜”等帖子。佔海特不服氣,在微博上向滬籍人士發出約辯邀請。
10月25日的約辯,佔海特至今記憶猶新。“支持我的家長有30多人,反對我的戴著口罩、墨鏡,拿著大型攝像機的也有近30人。他們一直在罵人,高呼‘蝗虫滾出去’、‘保衛家鄉、保衛上海’,還一邊做出奧特曼雙手交叉的手勢。”
新政會否引發新不公
戶籍人士對非戶籍人士參與高考訴求的反對,並非上海獨有。
今年10月,北京市也有部分京籍家長找到了北京市教委表達反對之意。家長們擔心,放鬆對非戶籍人口高考的限制后,無助於實現教育公平,反而會引發更多高考移民,對本地生源不公平;會對社保資源造成沖擊,導致一線城市房價更高、道路更堵,令居民幸福指數下降。
“其實資源本來不都是本地人的,外地人也在創造資源。外地人到上海北京建房子、賣菜、做清潔……也在為這些城市作貢獻。不能因為戶籍上的差別就區別對待,說外地人在搶佔資源。”佔海特說。
據了解,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2億人已離開戶籍地工作和生活。據統計,2010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小學和初中就學的人數達到997.1萬。
能否允許這部分孩子就地參加中考高考?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高考這個指揮棒上,隨著年底教育部原則上要求各地出台異地高考期限的臨近,各地的“異地高考”方案備受關注,持續升溫。
據媒體報道,進入12月,各地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網上報名工作陸續開始。31個省(區、市)年底前出台具體政策的倒計時已然開啟。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黑龍江、安徽、山東、江西4省明確異地高考標准;北京等24個省市也已經正在審批或執行中,其中,上海、廣東、江蘇等1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將於年底前公布。4個標准明確的省份中,黑龍江要求有高中學籍且高中連續就讀3年以上,父母有合法職業居所(含租賃);山東要求有高中學籍、完整就讀三年;安徽的唯一要求是“高中階段完整學籍”;江西條件最寬鬆,即要求隨遷子女在該省高中階段具有一年以上學習經歷並取得學籍。
“這4個省份之所以出台政策早些,主要是因為其是‘高考移民’輸出地區,而非重點流入地區。”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熊文釗告訴記者,各地之所以觀望猶豫,主要是在考量會否對本地生源的既得利益造成損害。
最“難產”的,是“北上廣”。近日,北京教育考試院表示,報名參加北京2013年高考的考生須具有本市正式戶口;廣東明確表示,2013年高考報考者必須具有廣東省常住戶口。上海市政府法制辦公布的《關於上海市居住証管理辦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中把居住証分成A証、C証、T証和臨時証,A証需要達到一定積分,同學歷職稱挂鉤,要參加社保。隻有A証持有者的隨遷子女才可以就地參加中高考。
“如此挂鉤,95%以上的上海隨遷子女中高考的權利如何保障?作為隨遷子女,我們在城市中普遍處於弱勢地位,我們不指望得到政府照顧,隻希望得到平等的升學機會!”12月2日深夜,在草案征集意見截止前,佔海特趕寫了提交給上海市法制辦的一封意見書,落款是“少年公民佔海特”。
在意見書中,佔海特表示,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締約國應確保不違背兒童父母的意願使兒童與父母分離”,中高考的戶籍限制讓太多孩子被迫與父母骨肉分離,返鄉參加中高考,必須立即廢除。
“草案規定得太苛刻,明顯讓孩子們‘拼爹’。而孩子也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怨恨情緒。”佔全喜表示,以學籍為參加異地高考標准是最合理的。這也是佔海特的期待。
高招配額特權是症結
人們對新政施行后“高考移民”的擔憂也並非杞人憂天。熊文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管異地高考方案怎樣,隻要有高考‘窪地’,就會有人前赴后繼去北上廣移民。”
“我說的高考窪地,主要是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在考試資源和招生配額方面獨佔優勢,特別是北大、清華的錄取名額分配方面。”熊文釗說。
這種觀點,有數據為証:2010年山東省共有高考考生57萬人,北大、清華在該省招生計劃分別為54人和75人,山東考生考取北大的幾率低於萬分之一,考取清華的幾率為0.013%;而北京當年的高考生總數為76007人,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幾率為0.32%,是山東考生的近40倍;考取清華的比例則為0.29%,是山東考生的22倍多。
根據長期關注教育公平的武漢大學教授洪可柱測算的數據,20多年來,清華、北大在湖北每校每年招生人數不足百人,在北京每校每年招生不低於500人;湖北考生上清華、北大的平均分數,比北京市高160分,最高時達220分。
“高校招生‘實行分省考試十配額制’是不公平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熊文釗分析說,部屬高校位於地方,在土地、資源等方面都需要地方財政支持,所以難免要向地方傾斜。考慮到“就近入學”的因素,當地學生比例略高一點是正常的,但明顯過高便不合理。
在熊文釗看來,北京、上海等地考生享有的高校招生配額方面的特權,是“異地高考”方案難產、“高考移民”無法杜絕的症結所在。配額制度還導致了新的傾向:在1977年至1987年,北京大學中的農村生源佔30%;眼下,這個比例已經不到10%,明顯下降。
熊文釗認為,教育部要求各地拿出異地高考方案是不現實的。最好的辦法是,由教育部制定統一試卷、統一考試、按分數高低統一錄取的高考制度,“可以借鑒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模式,錄取結果隻與筆試、面試成績等有關,大家覺得在哪裡考都一樣,更用不著為此移民。”
他建議,統一考試、統一分數線錄取后,各地教育部門可以出台配套政策,要求高校對少數民族、本地有特長等考生予以適度傾斜,這一點,也可以通過面試來實現。
熊文釗表示,教育機會、社保條件是目前捆綁在戶籍制度上的兩項內容,如果全國統一高考制度能出現,便二者去其一,距離戶籍制度恢復人口信息功能也為期不遠了,“希望高層高度重視這一問題,推出全國統一的高考制度,北上廣問題便迎刃而解。”
採訪的最后,佔海特的爸爸向記者描述了理想的教育制度:“無論戶籍、非戶籍,還是同戶籍之間,所有的孩子都能無差別地享受均等的基礎教育資源和公平的升學機會,這樣孩子才會開心、幸福。”
相關專題 |
· 2012高考報道_人民網教育頻道_權威全面報道高考 |
新聞排行 | 重點推薦 |
視頻新聞 | 更多>>> |
|
重點推薦 |
高考資訊 備考輔導 院校報考 互動交流 |
2011招生計劃及簡章高考最新動態高考視點高考政策各地動態新聞人物家長必讀 高考大綱語文數學外語物化生歷地政文綜理綜作文作文素材庫滿分優秀作文 高校招辦訪談招生動態高校信息庫院校信息專業動態模擬填報系統志願填報技巧 在線做題估分高考論壇高考博客圈討論區考試經驗交流試卷上傳試卷下載許願送祝福 |
歡迎教育機構、媒體、高校、出版單位聯系合作! 電話: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