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幼兒園、小學的新生家長在教育論壇頻頻“發帖”,抱怨學校“太嚴格”:“學校讓家長買蠟筆,規定隻能是20支一盒的,少一支也不行”,“幼兒園上課,必須舉手才能發言,沒舉手直接說,會被老師呵斥”…… 家長們說,如果都按學校這套“死板”的標准教育,如何能培養出有個性的一代?
家長:上學才知學校規矩多
吳芳瑞的孩子今年讀幼兒園小班,令她詫異的是,原本以為以活動和游戲為主的幼兒園竟然有很多規定。她向記者描述了幼兒園課堂裡的情景:
大家圍成一圈,兩隻手要放在背后,認真聽老師上課。被老師點到名回答問題的小朋友,不能直接說,要先起立﹔向老師提問,不能坐在座位上直接問,要先舉手,被老師點名后,才能說話。
“因為孩子不能做到這些,我被老師叫去學校好幾次,要家長配合,回家好好訓練孩子。”吳女士認為,老師的這些規定有點 “小題大做”,“幼兒園沒必要對三四歲的孩子一板一眼地提出要求”。
吳女士的抱怨,引起很多新生家長的共鳴。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家長說,孩子上了小學以后,才發現規矩竟然有那麼多,買盒16支的蠟筆,被老師退回來,因為比規定的20支少了4支﹔家庭作業要有統一的格式,做數學題,寫完一行,要空出一行,沒按照格式寫的,全部退回重寫。
“這些規定有些不近人情了,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會不會變呆?”不少家長說,在家裡,他們對孩子是任其“自由發揮”,“就算孩子用蠟筆在牆壁上畫畫,我也不會批評他,這些都是他的創意。我們就怕規定太多,會抹殺了孩子的天性!”
校長:“規矩意識”需要訓練
“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教育隔閡,其實是兩種觀念的碰撞。”《少先隊活動》雜志執行主編趙小華發現,如今的年輕家長普遍推崇“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崇尚西方教育模式,認為對孩子管得少,就是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家長們對老師意見這麼大,就因為他們將中西式教育完全對立起來”。
趙小華說,現在家庭隻養育一個孩子,孩子無疑成了關注焦點。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出類拔萃,每個孩子在各自不同的環境及教養方式下成長,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個性。而在學校這一環境中,老師更注重的是集體良好氛圍的形成,首先關注的是共性。不少校長也強調,學生來自不同家庭,學校需要訓練他們的“規矩意識”,遵守集體秩序和社會規則。“很難想像,當學生們在教室裡走來走去,想說就說,想跳就跳,老師怎能上好一堂課呢?”
“其實,這兩種認知並不矛盾。”趙小華說,這就如同蓋樓,沒有打好“地基”,何談個性?隻有先讓孩子適應周圍環境,才能發揮出潛能。
專家:追求共性也培養個性
教育專家認為,如今家庭教育往往 “模式化”,家長們容易“走偏”。比如“虎媽”、“鷹爸”等鐵腕式家長代表,以“狠”和“嚴”著稱﹔也有主張“貓爸”等柔和式教育的家長,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感受,與他們平等交流。家長們往往將自己歸入到某種中式或西式的“教育門派”,但其實更重要的是科學的家庭教育觀,與學校教育相得益彰。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微博上說,在女兒的教育方面,她經常會不贊同老師的做法,比如老師用抄作業的方式來懲罰孩子,這損害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家長們可以不讓步。“但不妥協並不意味著和老師形成對立關系。”她認為,每個家長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找到一種恰當的方式和老師溝通配合。
專家建議,年輕父母首先應該配合老師,讓孩子從“自然人”順利過渡到“社會人”。對新邁入校園大門的孩子來說,對社會的認知、生存和生活能力的培養,以及合作精神,比張揚個性更重要。而學校在追求共性的基礎上,也要為孩子的個性培養創造空間。“教育不是打造標准化‘零件’,而是創造不重復的個體。”(記者 彭薇)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