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就业生态圈

编者按 高校毕业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基本民生的重中之重。毕业季临近,本报推出“全力促就业,高校在行动”专题策划,集中呈现高校为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所采取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天津大学理学院2020届毕业生高信恩至今仍记得5年前那场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谈话。“考研失败后,我一心只想再次备考,根本没考虑过直接就业。”如今已成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华化学”)技术骨干的高信恩回忆道,“是聂老师为我打开了新思路。”这位他口中的聂老师,正是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聂炳荣。当年,正是与聂炳荣的一次深入交流,让考研失利的高信恩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最终选择加入化工行业龙头企业——万华化学。
“很多学生考研其实是随波逐流,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聂炳荣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曾在万华化学挂职的辅导员,他对企业情况了如指掌,“当我了解到高信恩的专业背景和实际情况后,发现他与万华化学的岗位需求高度匹配。”聂炳荣说。这次精准推荐不仅让高信恩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更让他成为企业的“校园代言人”——如今,他经常主动联系母校,希望能推荐更多学弟学妹加入公司。
高信恩的经历,是天津大学创新就业工作模式的生动写照。自2014年起,学校开始实施辅导员赴重点用人单位挂职计划,至今已累计选派171人次。这些深入企业一线的辅导员们,不仅带回了最新的用人需求信息,还搭建起了校企沟通的桥梁。“我们的辅导员要当好信息员、宣讲员、指导员和协调员‘四员’角色。”聂炳荣介绍道。近三年来,已有500余名学生参观了辅导员挂职过的单位,千余名学生参与了挂职辅导员的交流活动。
为了让更多学生像高信恩一样找到理想的工作,天津大学构建了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领导带头推进“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校领导班子成员累计走访用人单位151家,各学院以学科组团形式对接企业820家,专业教师则通过科研合作带动人才输送。这种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模式,使得68.87%的2024届毕业生进入重点单位、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就业。
“同学们对企业参访的需求很强烈,但仅凭自己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聂炳荣说。为此,学校打造了“师生组团”的企业参访模式。学校在学期内重点开展“凤栖津门”“周末职行大篷车”等活动,每年组织50余次天津企业参访;寒暑假则开展“祖国需要 天大志愿”就业行活动,覆盖全国。2024年暑假期间,学校组织了近百次重点地区企业参访,吸引了2000余名学生参与。
在企业行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能参观企业的工作环境,还能与技术研发人员、人力资源负责人和校友面对面交流,甚至体验企业员工食堂的工作餐。“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聂炳荣说。而在城市行活动中,当地的人社部门会详细介绍人才政策和产业环境,让学生对未来“安家立业”有更清晰的规划。
天津大学学生在万华化学的就业情况充分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成效。通过持续的参访交流和辅导员挂职,天津大学输送至该企业的毕业生人数从最初的不到10人,增长到2024届的近70人,实现了成倍增长。“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聂炳荣说,“我们的学生在企业表现优异,企业招聘更多毕业生入职。”
在天津大学,就业工作贯穿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校正努力实现“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企业参访”的目标。从辅导员挂职到师生组团参访,从校企合作到校友反哺,天津大学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就业生态圈。正如聂炳荣所说:“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找到工作,还要帮助他们找到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记者 陈 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