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复旦大学:破题人才培养“拔而不尖”

2025年05月28日08:39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破题人才培养“拔而不尖”

“120年来,复旦为国家培养了近50万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这是学校最大的贡献,也是最为自豪的成绩。”5月27日,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上表示,师生一德、上下同心,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教育强国,串起复旦办学立校的主线。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这所历经两个甲子的高等学府,正在围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与科研体制、深化“准聘—长聘”制等,展开一场“大手术式”改革。这场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何为‘创新型大学’”等问题的探索,堪称近年来中国高校改革的“破冰行动”。

再出新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AI驱动的甲骨文校重和破译”“利用AI技术识别纸质文物上的霉菌”“基于深度学习的青铜器年代判定”……这些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选修课“AI考古”的学生期末作业。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负责人文少卿联合计算机系教师钱振兴、金城开设了“AI考古”课。在这门课上,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兴致勃勃地踏上了一场跨越历史的探索之旅。

全面实施“AI大课”是复旦大学全面启动的教育教学改革3.0版的生动注脚。

在复旦大学今年的春季工作会上,校党委书记裘新和校长金力同时谈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直言该校长期存在的专业适配性不强、创新能力培养不到位、体系碎片、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

从20年前的通识教育,到10年前的“2+X”本科培养体系,复旦大学在不断探索中寻求突破。如今,3.0版本的教育教学改革,意在通过多元融通、本研融通、招培用融通、教与学融通,来破解人才培养中的诸多问题。

据介绍,复旦大学在分流、修读、转专业和升学等4个方面赋予学生“干细胞”式成长的权利和能力。复旦大学2023级直博生傅正航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截至目前,他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篇高水平论文。本科阶段横跨大气、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修读课程。持续的探索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兴趣。

此次改革不仅限于理工科领域,首批新文科改革试点院系也在其中。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除了与校内其他学科融合,还联合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分别合作筹建“渔业外交官MIFA”“国际海事治理MIMA”培养专项。“我们的育人体系就是要让不同特点、将来有不同发展可能性的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学习、成才的路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表示。

为了确保这一改革落地,复旦大学还优化了人才评价机制,将育人与科研的绩效配比调整为2∶1,鼓励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这一举措将激励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破立并举,构筑学科交叉融合生态

“面对科学技术裂变式发展、创新曲线指数级攀升,研究型大学已经站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线,直接参与‘从0到10’创新全过程。”金力在大会讲话中表示。

两个月前,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揭牌。而今,由该院自主研发的新型触觉传感器,每平方厘米集成的感知单元多达16万个,能够为机器人提供丰富真实的触觉信息,而传统传感器每平方厘米一般只能集成4个感知单元。在面向具身大模型搭建触觉感知系统的同时,研究团队也正在加快推进技术产业化进程。

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信息、智能材料、智能机器人、医工交叉等领域,复旦大学整合全校力量建设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构建“从0到10”系统创新能力。这被视为综合性大学探索新工科建设的“破局之举”。

正如金力在大会上所言,打通学段、学科、专业的立交桥,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习得和养成终身学习、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能力。

为培养科学智能复合型人才,复旦大学自2024年起推出116门AI大课,覆盖全体本研学生和全部专业,并在国内高校率先启动“X+AI”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将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我们始终秉持不变的理念。”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表示。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十年为期,复旦大学的改革创新带来丰硕成果:20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优势学科比例近80%。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门类国际声誉均稳居世界前100名,3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名。

(记者 王 春)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